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江苏淮安:一心扑在水稻上的“泥腿子”博士

左文东 2020-04-08 14:02

说起张军,他是整个苏北农技推广战线目前为止唯一一个“全日制”毕业的农学博士,之前和他一样来江苏淮安工作的农学博士因为种种原因早已离开,只有他仍坚守岗位。一转眼,他已经在淮安农技推广战线上默默耕耘了五年。这五年,他成长为水稻栽培上的“尖兵”,在全市率先引进钵苗机插技术,良种良法配套,使得农户增收近2000万元。他先后获得省农技推广奖一等奖1项、省农业丰收奖1项,市科技进步奖3项,制定淮安市地方标准1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内权威期刊发表文章20余篇,同时被评为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和淮安市“533英才工程”拔尖人才培养对象。533英才工程”

2013年,博士毕业的张军面临双重选择。一面是高薪、良好的个人发展机遇;一面是求贤若渴的淮安农技推广战线,来自苏北农村的他也曾陷入矛盾。最终,他选择到更能实现自己专业价值的淮安从事农技服务工作。在这里,他一心扑在了心爱的水稻技术集成与推广工作上。



为了培养这棵“好苗子”,初到单位,领导便给他压担子,要求他负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江中下游单季粳稻优质高效品种筛选及配套栽培技术”淮安点的实施,连续3年引进示范趋势品种300多个,并开展适宜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详细记录每个品种的生育特性,考察适宜品种的丰产和优质的数据指标,为项目实施提供了详实的数据参考,也为淮安及周边生态条件相似地区优质粳稻品种选用提供了科学参考依据。考核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洪程在近乎严苛的“挑刺”后,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和赞许,称赞他实施的项目“亮点多,内容丰富,记录的材料够整理2篇博士论文”。

水稻栽培工作的性质决定着每年的5月至11月是张军工作最为繁忙的时候。这期间又以6月中下旬最为忙碌。每天早上5点出门赶往30里外的凌桥示范基地,6点左右到试验基地后立即开始做准备工作,专题试验需要平地、小区拉线、称肥工作,7点左右开始秧苗移栽,因为品种较多,要对每个品种逐一核对,又要严格控制栽插苗数,他要在地里频繁的来回跑,一个流程下来工作服已经湿透。下午一点左右开始示范田的秧苗移栽工作,为了种好“样板田”,整个栽插过程需要严格把控技术关,他先要考察田里水上的够不够,表层土沉实的好不好,所以要自己先在地里走上一圈,这时室外温度已经达到40度左右,插秧机到地里后,他又忙着跟师傅讲解栽插规格,一切达到模式化管理要求后,插秧机开始下田栽秧,15亩地栽完已经傍晚6点多,他又和同事转移到试验田做查苗工作,因为查苗错过关键时期数据采集不准,所以要精确到每个采集时间点,查苗结束已经7点半了,这时候他和同事才收拾往回赶,到家已经8点多钟了,一天的工作才算告一段落。

长期的室外工作,他被炽热的太阳晒得皮肤黝黑,虽然他只有三十五岁的年龄,看起来却是四十五岁的外貌,再加上整天在外一身泥,以致被农户笑称为“泥腿子”博士。

为了准确把握300多个品种产量结构,搞清楚每个品种的稻米品质,他先是到地里取出代表性的穗子,然后每个穗子都要进行人工数粒工作,一个品种一般10几个穗子,每个穗子100多粒,一个处理要数1000多粒,还要从里面挑出瘪粒,这样一天数以十万计的稻粒,每个品种还要挑出1000粒称取千粒重,最后才可以计算出每个品种的理论产量。理论产量计算工作结束后,再到大田每个品种割取50穴,人工进行脱粒,到场上晾晒后,再称取实产,如果理论产和实产差异超出范围,还要重复上面的工作,一直达到误差允许范围内才算完成。5年来,通过在基地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张军推广适宜淮安种植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近10个,成熟的技术体系3套,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近亿元,也给淮安水稻生产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如何解决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一直是困扰当前农技服务的难点,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集成的技术常停留在试验田,农民对新技术吃不透,使用新技术成本高,使得面上技术应用率不高,农民大多还靠经验种田。为解决这一问题,他深入到田间地头开展调研,尤其在水稻大忙季节,他顶着高温酷暑到田头了解农户生产中的问题,给他们讲解新技术新模式。他作为科班出身的高层次人才,自身具有深厚的理论底子,有新技术出来后,他第一时间在示范基地进行熟化和集成,思考农户如何才能接受新技术新模式,如何将深奥的技术整合成通俗易懂的方法。例如机插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要求依据叶龄进行施肥,而农户大多不会标记叶龄,施肥时间紊乱,他自己通过几年的试验和总结,把相对复杂的施肥技术简化成为栽后多少天、施肥多少斤,这种模式化的施肥技术农户听的懂,用起来也较为简便,水稻增产增收效果明显。

经过在淮安5年的工作锻炼,他已深深爱上淮安这片热土。张军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为淮安430万亩水稻选择更加高产、优质、高效的水稻品种,农民种田机械化水平上台阶,农民种地更轻松,收入更多,广大市民能吃上安全、美味的好大米,助力“淮安大米”品牌树的更响、影响力更大。

融媒体记者 左文东

融媒体编辑  宋莹莹


说起张军,他是整个苏北农技推广战线目前为止唯一一个“全日制”毕业的农学博士,之前和他一样来江苏淮安工作的农学博士因为种种原因早已离开,只有他仍坚守岗位。一转眼,他已经在淮安农技推广战线上默默耕耘了五年。这五年,他成长为水稻栽培上的“尖兵”,在全市率先引进钵苗机插技术,良种良法配套,使得农户增收近2000万元。他先后获得省农技推广奖一等奖1项、省农业丰收奖1项,市科技进步奖3项,制定淮安市地方标准1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内权威期刊发表文章20余篇,同时被评为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和淮安市“533英才工程”拔尖人才培养对象。533英才工程”

2013年,博士毕业的张军面临双重选择。一面是高薪、良好的个人发展机遇;一面是求贤若渴的淮安农技推广战线,来自苏北农村的他也曾陷入矛盾。最终,他选择到更能实现自己专业价值的淮安从事农技服务工作。在这里,他一心扑在了心爱的水稻技术集成与推广工作上。



为了培养这棵“好苗子”,初到单位,领导便给他压担子,要求他负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江中下游单季粳稻优质高效品种筛选及配套栽培技术”淮安点的实施,连续3年引进示范趋势品种300多个,并开展适宜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详细记录每个品种的生育特性,考察适宜品种的丰产和优质的数据指标,为项目实施提供了详实的数据参考,也为淮安及周边生态条件相似地区优质粳稻品种选用提供了科学参考依据。考核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洪程在近乎严苛的“挑刺”后,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和赞许,称赞他实施的项目“亮点多,内容丰富,记录的材料够整理2篇博士论文”。

水稻栽培工作的性质决定着每年的5月至11月是张军工作最为繁忙的时候。这期间又以6月中下旬最为忙碌。每天早上5点出门赶往30里外的凌桥示范基地,6点左右到试验基地后立即开始做准备工作,专题试验需要平地、小区拉线、称肥工作,7点左右开始秧苗移栽,因为品种较多,要对每个品种逐一核对,又要严格控制栽插苗数,他要在地里频繁的来回跑,一个流程下来工作服已经湿透。下午一点左右开始示范田的秧苗移栽工作,为了种好“样板田”,整个栽插过程需要严格把控技术关,他先要考察田里水上的够不够,表层土沉实的好不好,所以要自己先在地里走上一圈,这时室外温度已经达到40度左右,插秧机到地里后,他又忙着跟师傅讲解栽插规格,一切达到模式化管理要求后,插秧机开始下田栽秧,15亩地栽完已经傍晚6点多,他又和同事转移到试验田做查苗工作,因为查苗错过关键时期数据采集不准,所以要精确到每个采集时间点,查苗结束已经7点半了,这时候他和同事才收拾往回赶,到家已经8点多钟了,一天的工作才算告一段落。

长期的室外工作,他被炽热的太阳晒得皮肤黝黑,虽然他只有三十五岁的年龄,看起来却是四十五岁的外貌,再加上整天在外一身泥,以致被农户笑称为“泥腿子”博士。

为了准确把握300多个品种产量结构,搞清楚每个品种的稻米品质,他先是到地里取出代表性的穗子,然后每个穗子都要进行人工数粒工作,一个品种一般10几个穗子,每个穗子100多粒,一个处理要数1000多粒,还要从里面挑出瘪粒,这样一天数以十万计的稻粒,每个品种还要挑出1000粒称取千粒重,最后才可以计算出每个品种的理论产量。理论产量计算工作结束后,再到大田每个品种割取50穴,人工进行脱粒,到场上晾晒后,再称取实产,如果理论产和实产差异超出范围,还要重复上面的工作,一直达到误差允许范围内才算完成。5年来,通过在基地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张军推广适宜淮安种植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近10个,成熟的技术体系3套,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近亿元,也给淮安水稻生产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如何解决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一直是困扰当前农技服务的难点,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集成的技术常停留在试验田,农民对新技术吃不透,使用新技术成本高,使得面上技术应用率不高,农民大多还靠经验种田。为解决这一问题,他深入到田间地头开展调研,尤其在水稻大忙季节,他顶着高温酷暑到田头了解农户生产中的问题,给他们讲解新技术新模式。他作为科班出身的高层次人才,自身具有深厚的理论底子,有新技术出来后,他第一时间在示范基地进行熟化和集成,思考农户如何才能接受新技术新模式,如何将深奥的技术整合成通俗易懂的方法。例如机插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要求依据叶龄进行施肥,而农户大多不会标记叶龄,施肥时间紊乱,他自己通过几年的试验和总结,把相对复杂的施肥技术简化成为栽后多少天、施肥多少斤,这种模式化的施肥技术农户听的懂,用起来也较为简便,水稻增产增收效果明显。

经过在淮安5年的工作锻炼,他已深深爱上淮安这片热土。张军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为淮安430万亩水稻选择更加高产、优质、高效的水稻品种,农民种田机械化水平上台阶,农民种地更轻松,收入更多,广大市民能吃上安全、美味的好大米,助力“淮安大米”品牌树的更响、影响力更大。

融媒体记者 左文东

融媒体编辑  宋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