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见证全面小康·红色村镇 小康之路】初心在这里传承 奋斗在这里接续

©原创 王健全 何渊 姜彩兰 2020-09-14 08:32


【红色记忆】“桂五镇以前叫作西高庙乡,后来为了纪念革命烈士李桂五而更名。”盱眙县党史专家侯明铎告诉记者,李桂五是中共盱眙县委第一任县委书记。

李桂五出生于大地主家庭,其父拥有荒山竹林4万多亩、耕地4000多亩。在外求学过程中,满怀家国情怀的李桂五学习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中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9年,李桂五受上级党组织派遣回到家乡西高庙,以地主大少爷的身份作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回乡后,李桂五立即深入到贫苦农民中,和他们交朋友、宣传革命道理。1930年,回乡的第一个春天,为解决农民春荒问题,李桂五不仅动员贫苦农民到自家竹园砍竹子出售,还买回粮食分给断炊的农民,并进一步组织贫苦农民开展向地主豪绅“借粮”的斗争,首先从自家开始,打开仓库分粮给农民。1931年9月,经中共长淮特委批准,正式成立中共盱眙县委员会,李桂五任书记。1932年4月,李桂五领导举行了西高庙农民武装暴动,这也是皖东北地区农民武装暴动中唯一成功范例,队伍随后整编、组建成盱眙红军游击队。随着游击队的壮大,国民党派重兵对其进行围剿,游击队最终寡不敌众,李桂五被捕。在狱中,李桂五威武不屈,被杀害时年仅28岁。

“有着坚定的信仰,有着为民的情怀。”侯明铎说,这是李桂五身上最宝贵的精神特质。

【亲历者说】“打小我就听父亲讲李桂五的事迹,他的故事就像一粒种子种进我幼小的心灵。一定要听党话、跟党走!”8月25日,在“我们的党代表”党性教育馆内,十九大党代表李银江为新入职公务员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

1977年5月,李银江当上生产队会计;1979年2月,成为生产队长;1980年10月入党。1983年1月,李银江成为四桥村主任;1984年2月,当选村支书。1986年5月20日,李银江成为乡民政会计。听党话、跟党走、为民谋幸福一直是李银江不懈的追求。说起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李银江用自己的经历作出了最生动的诠释。

实现粮食“迈上台阶”。“当时我们村42户、216人,穷得几乎要去要饭。”李银江带着大伙开始进行杂交稻制种,逐步提高粮食产量,最终实现了自给自足。如何才能进一步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李银江将目光落在了另一种“粮食”上——被称为“工业粮食”的电力。在他的努力下,村子通上了电,开始了粮食生产的“旱改水”,两年的时间村容村貌有了极大改善。

探索农村养老之路。担任乡民政会计不久,乡里就交给李银江一项重要任务——筹建敬老院。自此,敬老院成为李银江为农村老人谋幸福的阵地。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敬老院还是个新生事物。没人主动愿意来,李银江就自己去请。“你们到敬老院来,包吃包住,有病包瞧,我就拿你们当父母,我就是你们的儿子,给你们养老送终!”在李银江的承诺下,桂五镇敬老院第一批7位老人成功入住。此后的30多年,李银江一直遵照承诺,为每一位去世老人“做孝子”。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李银江发现,敬老院的功能更迫切地要转变为“养老院”。“每一位留守老人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如果能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子女们就能甩开膀子在外地打拼,这不也是助力增收吗?”2014年12月20日,敬老院门口挂出“桂五镇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牌子,探索市场化养老之路,服务对象的范围也从五保户扩大到留守老人、空巢老人。收费不高、伙食蛮好、互助氛围浓……养老院的老人在这里生活得很幸福。

最近,李银江又琢磨起一项更为创新的工作——打造没有门的养老院。“农房改善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集中居住后的留守老人如何享受到更好的社会化服务?”李银江说,将利用敬老院既有资源,向他们敞开食堂的大门,同时送上更好的养老服务,解决子女在外打工但不住敬老院的留守老人们的养老问题。

【记者手记】信念坚定忠诚于党、不忘初心无私奉献、奋发实干攻坚克难、严守底线清正廉洁,这是党性教育馆总结的“李银江精神”。李银江精神正源自小时候听父辈讲述的李桂五事迹。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都在接续奋斗。每一个共产党人都坚定信仰,始终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让初心扎根大地,让使命牢记在心。

融媒体记者 王健全 何渊 姜彩兰

视频 陆春涛

融媒体编辑 曹盈

通讯员 朱才慧 纪玉峰


【红色记忆】“桂五镇以前叫作西高庙乡,后来为了纪念革命烈士李桂五而更名。”盱眙县党史专家侯明铎告诉记者,李桂五是中共盱眙县委第一任县委书记。

李桂五出生于大地主家庭,其父拥有荒山竹林4万多亩、耕地4000多亩。在外求学过程中,满怀家国情怀的李桂五学习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中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9年,李桂五受上级党组织派遣回到家乡西高庙,以地主大少爷的身份作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回乡后,李桂五立即深入到贫苦农民中,和他们交朋友、宣传革命道理。1930年,回乡的第一个春天,为解决农民春荒问题,李桂五不仅动员贫苦农民到自家竹园砍竹子出售,还买回粮食分给断炊的农民,并进一步组织贫苦农民开展向地主豪绅“借粮”的斗争,首先从自家开始,打开仓库分粮给农民。1931年9月,经中共长淮特委批准,正式成立中共盱眙县委员会,李桂五任书记。1932年4月,李桂五领导举行了西高庙农民武装暴动,这也是皖东北地区农民武装暴动中唯一成功范例,队伍随后整编、组建成盱眙红军游击队。随着游击队的壮大,国民党派重兵对其进行围剿,游击队最终寡不敌众,李桂五被捕。在狱中,李桂五威武不屈,被杀害时年仅28岁。

“有着坚定的信仰,有着为民的情怀。”侯明铎说,这是李桂五身上最宝贵的精神特质。

【亲历者说】“打小我就听父亲讲李桂五的事迹,他的故事就像一粒种子种进我幼小的心灵。一定要听党话、跟党走!”8月25日,在“我们的党代表”党性教育馆内,十九大党代表李银江为新入职公务员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

1977年5月,李银江当上生产队会计;1979年2月,成为生产队长;1980年10月入党。1983年1月,李银江成为四桥村主任;1984年2月,当选村支书。1986年5月20日,李银江成为乡民政会计。听党话、跟党走、为民谋幸福一直是李银江不懈的追求。说起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李银江用自己的经历作出了最生动的诠释。

实现粮食“迈上台阶”。“当时我们村42户、216人,穷得几乎要去要饭。”李银江带着大伙开始进行杂交稻制种,逐步提高粮食产量,最终实现了自给自足。如何才能进一步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李银江将目光落在了另一种“粮食”上——被称为“工业粮食”的电力。在他的努力下,村子通上了电,开始了粮食生产的“旱改水”,两年的时间村容村貌有了极大改善。

探索农村养老之路。担任乡民政会计不久,乡里就交给李银江一项重要任务——筹建敬老院。自此,敬老院成为李银江为农村老人谋幸福的阵地。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敬老院还是个新生事物。没人主动愿意来,李银江就自己去请。“你们到敬老院来,包吃包住,有病包瞧,我就拿你们当父母,我就是你们的儿子,给你们养老送终!”在李银江的承诺下,桂五镇敬老院第一批7位老人成功入住。此后的30多年,李银江一直遵照承诺,为每一位去世老人“做孝子”。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李银江发现,敬老院的功能更迫切地要转变为“养老院”。“每一位留守老人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如果能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子女们就能甩开膀子在外地打拼,这不也是助力增收吗?”2014年12月20日,敬老院门口挂出“桂五镇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牌子,探索市场化养老之路,服务对象的范围也从五保户扩大到留守老人、空巢老人。收费不高、伙食蛮好、互助氛围浓……养老院的老人在这里生活得很幸福。

最近,李银江又琢磨起一项更为创新的工作——打造没有门的养老院。“农房改善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集中居住后的留守老人如何享受到更好的社会化服务?”李银江说,将利用敬老院既有资源,向他们敞开食堂的大门,同时送上更好的养老服务,解决子女在外打工但不住敬老院的留守老人们的养老问题。

【记者手记】信念坚定忠诚于党、不忘初心无私奉献、奋发实干攻坚克难、严守底线清正廉洁,这是党性教育馆总结的“李银江精神”。李银江精神正源自小时候听父辈讲述的李桂五事迹。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都在接续奋斗。每一个共产党人都坚定信仰,始终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让初心扎根大地,让使命牢记在心。

融媒体记者 王健全 何渊 姜彩兰

视频 陆春涛

融媒体编辑 曹盈

通讯员 朱才慧 纪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