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不一样的团圆故事 一样的花好月圆

©原创 潘晓晔 傅停停 杨春阳 张金宇 2020-10-01 10:45

天上月圆,地上人圆。花好月圆,阖家团聚是中国人的中秋底色。今日中秋,记者采撷了四组中秋团圆“画面”,有传统的四世同堂大家庭、三口之家小团圆, 也有非一般的困境儿童、空巢老人大团圆。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他们的中秋并没有因为不完满而有缺憾,也实现了月圆人团圆。

三口之家: 定格快乐,把传统传承下去

“中秋节是传统节日,大家一起吃团圆饭,边吃月饼边赏月,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家住淮阴区幸福城小区的刘正亚告诉记者,中秋节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彼此陪伴。

刘正亚的妈妈告诉记者,这些年来,他们一家三口能凑在一起过中秋并不常有,因为刘正亚在外地上学、工作,不常回家。不过从去年开始,刘正亚回淮安发展,以后可能会多一些时间相聚。“去年中秋时,中央电视台的中秋晚会在淮安举办,我们一家三口在家吃团圆饭、看中秋晚会,现在想起来依然觉得很幸福。”刘正亚的妈妈笑着说。

“虽然去年回来发展,但经常要出差,平时能和父母相处的时间比较少,所以特别珍惜中秋节、春节这些传统节日。一般这时候我会尽量避免出差,就是希望留在家中陪伴父母。”刘正亚说。

提到中秋节当天的计划,刘正亚说要带父母回北吴集老家转一转。“父母对老家有感情,中秋讲究团团圆圆,他们回老家见一见亲人,聊天赏月很热闹。”刘正亚说,一年两节陪父母回老家走一走,这也是他们家不变的传统。

在刘正亚家中,记者看到了螃蟹、月饼等具有中秋特色的食品,也看到了许多大红色的婚庆用品。对刘正亚一家来说,今年中秋节有些特别,因为节后第四天,他们家将迎来第四位成员——刘正亚的妻子,所以一家人对这个中秋节的期盼又多了一层意义。“过完这个中秋节,我们家就从三口之家变成四口之家了。”刘正亚笑着说,父母早就盼望着他结婚生子,给家中增添一份热闹。“随着年岁渐长,他们觉得三口之家略显冷清。在我印象中,小时候一到过节,父母就会告诉我各种传统习俗,带着我感受节日的快乐。现在我长大了,他们逐渐老了,我希望将节日的美好传承下去,并成为父母坚实的依靠,特别是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后,会将父母教给我的继续传承下去。”刘正亚坚定地说。

爱心妈妈: 非常团圆饭,凝聚“超血缘”亲情

“我有6个孩子要回来团圆,所以得赶紧把团圆饭和礼物准备好。”就在大家为即将到来的中秋家宴采买时,“中国好人”、清江浦区爱心志愿者服务社负责人杨玉琴也在里外忙碌,这已经是她为孩子们张罗的第8个中秋家宴了。

这6个孩子是杨玉琴长期资助的困境少年。“刚认识他们时,他们大多还在上小学,转眼间都长大成人,有的上大学,有的走上工作岗位。”杨玉琴感慨道。

半个月前,杨玉琴收到了“女儿”小凤的一则生日祝福短信,“我很满足,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她感慨地说。杨玉琴和小凤的母女缘分起源于2013年春节,小凤是一名孤儿,不幸患上了白血病。杨玉琴得知情况后,组织志愿者照顾小凤,包括一日三餐、生活用品、治疗陪护等,带给小凤母亲般的温暖,并联合其他公益团队为小凤组织义演义卖,筹集善款。在杨玉琴的关怀下,小凤战胜病魔重返校园。今年7月,小凤顺利考入一所大学,并利用暑假打工挣钱,她对杨玉琴说:“妈妈,我长大了,好心人给我的帮助已经够多了,我不能继续依靠别人了。”这让杨玉琴倍感欣慰。

来吃团圆饭的星星和小雪也是杨玉琴一直关爱的“女儿”。半个月前,杨玉琴刚给小雪买了衣服、蛋糕,为她庆祝20岁生日。

失独老人范桂英和杨玉琴一起为这次特殊的中秋家宴做准备,在范桂英看来,6个孩子都是自己的亲骨肉,“和孩子们一起过节,我的中秋也很圆满”!

“月饼、零食都准备好了,团圆饭的菜单也安排妥了,就等孩子们回来了!”杨玉琴拉着记者看她精心准备的礼物,笑得很满足,脸上满是期待。

四世同堂: 其乐融融,每天都像过节

9月29日清晨,秋风送爽,清江浦区奥林晴园小区内一片幽静,亭廊花园,树木葱郁,80岁的姜翠华老人像往常一样,和邻居朱华侨挽着胳膊,在小区内散步聊天。她身体健康,生活没有烦恼,总是一副笑呵呵的模样。“我确实每天都感觉很幸福,女儿、儿子、孙子、重孙等家人,都和我住在同一个小区,基本就是‘一碗汤’的距离。”姜翠华笑着说。

姜翠华和儿子孙超、儿媳袁桂玉住在一起,孙子、孙媳妇住在同一个小区,每天中午、晚上过来吃饭。当日上午10时许,袁桂玉正忙着准备午餐,几年前退休的她,最大的心愿就是照顾好老人和孙子。“做好后勤工作,让老人舒心、小孩健康,我就知足了。”袁桂玉说的话很朴实。

中午时,孙子、孙媳下班回家吃午饭,饭后帮着刷刷碗,和小孩玩玩具,和奶奶聊聊天。看到姜翠华的指甲长了,孙媳拉着她坐到床边,帮她剪指甲。

姜翠华的重孙女正在读小学,重孙两岁,都一直跟着她长大。如今,每天带重孙玩耍,和重孙女讲悄悄话,是姜翠华最开心的事。

“虽然平时经常见面,但到大节日一定要团聚。”姜翠华说,每年中秋节,住在同一小区的女儿一家会过来团聚,再加上特意从外地赶回来的孙女,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在一起吃团圆饭,今年也不例外。“现在日子过得好了,过节并不会特意准备什么,每天都像过节一样。”姜翠华笑着说,因为年纪大了,不方便远行,这次中秋节和国庆节赶到一起,一家人打算去附近的公园转一转,“我年纪大了,孩子们基本都在身边,只要大家开开心心、健健康康的,比什么都强。”

空巢老人: 社区关爱,让房不空情常在

“社区工作人员对我比亲人还亲哩!”见到清江浦区长西街道引河社区党委副书记韩晓明,今年60岁的空巢老人乔大爷分外高兴。这天,韩晓明给他送来了月饼。

乔大爷无儿无女无老伴,且身患重病,行动不便,过去几年里,他一直是社区的重点照顾对象。2018年,引河社区成立“情暖空巢”志愿服务团队,乔大爷被列为“一对一”帮扶对象,由韩晓明负责帮扶。三年来,韩晓明像对待亲人一样照顾乔大爷,帮他买菜、买药、交水电费、上门打扫卫生、带他去医院看病等。“我和乔大爷用微信联系,他有需要随时叫我。”韩晓明说,乔大爷还把钥匙给了她,把银行卡密码也告诉了她,这份信任让她倍加感动。

韩晓明告诉记者,引河社区现有空巢老人30余人,分为完全独居急需照顾、有子女但不在本市、有子女但不在本社区三类,社区给予他们不同程度的照顾。每年的传统节日,包括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上门慰问是社区的“固定动作”,社区工作人员还给老人们送饺子、鸭蛋、月饼等节日礼物,帮他们打扫卫生、陪他们说说话等。“我们这么做,就是要让空巢老人也感受到节日的欢乐气氛,让他们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关爱。”

“敬老助老是引河社区的优秀传统。”引河社区工作人员王丽告诉记者,该社区除了有专门照顾空巢老人的“情暖空巢”志愿服务团队,每月20日社区还在一号生活大院内的红福乐党群服务中心开展免费理发、磨刀、修理小家电等助老志愿活动,深受老年人欢迎,每次前来理发的老年人都排成长队。此外,一号生活大院的物业把每月25日定为“先锋助老日”,为空巢老人开展免费的家政保洁等志愿服务。如此多管齐下,空巢老人们的幸福指数蹭蹭上升。

“今年中秋、国庆双节同庆,我们为辖区老人准备了一台文艺晚会,主题就叫‘中秋国庆喜相逢,小家大家共欢乐’,届时会把辖区里的空巢老人都请来,和他们一起过一个中秋团圆节!”王丽兴奋地说。

融媒体记者 潘晓晔 傅停停 杨春阳 张金宇

融媒体编辑 潘永勇

通讯员 耿芳 徐轶

天上月圆,地上人圆。花好月圆,阖家团聚是中国人的中秋底色。今日中秋,记者采撷了四组中秋团圆“画面”,有传统的四世同堂大家庭、三口之家小团圆, 也有非一般的困境儿童、空巢老人大团圆。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他们的中秋并没有因为不完满而有缺憾,也实现了月圆人团圆。

三口之家: 定格快乐,把传统传承下去

“中秋节是传统节日,大家一起吃团圆饭,边吃月饼边赏月,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家住淮阴区幸福城小区的刘正亚告诉记者,中秋节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彼此陪伴。

刘正亚的妈妈告诉记者,这些年来,他们一家三口能凑在一起过中秋并不常有,因为刘正亚在外地上学、工作,不常回家。不过从去年开始,刘正亚回淮安发展,以后可能会多一些时间相聚。“去年中秋时,中央电视台的中秋晚会在淮安举办,我们一家三口在家吃团圆饭、看中秋晚会,现在想起来依然觉得很幸福。”刘正亚的妈妈笑着说。

“虽然去年回来发展,但经常要出差,平时能和父母相处的时间比较少,所以特别珍惜中秋节、春节这些传统节日。一般这时候我会尽量避免出差,就是希望留在家中陪伴父母。”刘正亚说。

提到中秋节当天的计划,刘正亚说要带父母回北吴集老家转一转。“父母对老家有感情,中秋讲究团团圆圆,他们回老家见一见亲人,聊天赏月很热闹。”刘正亚说,一年两节陪父母回老家走一走,这也是他们家不变的传统。

在刘正亚家中,记者看到了螃蟹、月饼等具有中秋特色的食品,也看到了许多大红色的婚庆用品。对刘正亚一家来说,今年中秋节有些特别,因为节后第四天,他们家将迎来第四位成员——刘正亚的妻子,所以一家人对这个中秋节的期盼又多了一层意义。“过完这个中秋节,我们家就从三口之家变成四口之家了。”刘正亚笑着说,父母早就盼望着他结婚生子,给家中增添一份热闹。“随着年岁渐长,他们觉得三口之家略显冷清。在我印象中,小时候一到过节,父母就会告诉我各种传统习俗,带着我感受节日的快乐。现在我长大了,他们逐渐老了,我希望将节日的美好传承下去,并成为父母坚实的依靠,特别是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后,会将父母教给我的继续传承下去。”刘正亚坚定地说。

爱心妈妈: 非常团圆饭,凝聚“超血缘”亲情

“我有6个孩子要回来团圆,所以得赶紧把团圆饭和礼物准备好。”就在大家为即将到来的中秋家宴采买时,“中国好人”、清江浦区爱心志愿者服务社负责人杨玉琴也在里外忙碌,这已经是她为孩子们张罗的第8个中秋家宴了。

这6个孩子是杨玉琴长期资助的困境少年。“刚认识他们时,他们大多还在上小学,转眼间都长大成人,有的上大学,有的走上工作岗位。”杨玉琴感慨道。

半个月前,杨玉琴收到了“女儿”小凤的一则生日祝福短信,“我很满足,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她感慨地说。杨玉琴和小凤的母女缘分起源于2013年春节,小凤是一名孤儿,不幸患上了白血病。杨玉琴得知情况后,组织志愿者照顾小凤,包括一日三餐、生活用品、治疗陪护等,带给小凤母亲般的温暖,并联合其他公益团队为小凤组织义演义卖,筹集善款。在杨玉琴的关怀下,小凤战胜病魔重返校园。今年7月,小凤顺利考入一所大学,并利用暑假打工挣钱,她对杨玉琴说:“妈妈,我长大了,好心人给我的帮助已经够多了,我不能继续依靠别人了。”这让杨玉琴倍感欣慰。

来吃团圆饭的星星和小雪也是杨玉琴一直关爱的“女儿”。半个月前,杨玉琴刚给小雪买了衣服、蛋糕,为她庆祝20岁生日。

失独老人范桂英和杨玉琴一起为这次特殊的中秋家宴做准备,在范桂英看来,6个孩子都是自己的亲骨肉,“和孩子们一起过节,我的中秋也很圆满”!

“月饼、零食都准备好了,团圆饭的菜单也安排妥了,就等孩子们回来了!”杨玉琴拉着记者看她精心准备的礼物,笑得很满足,脸上满是期待。

四世同堂: 其乐融融,每天都像过节

9月29日清晨,秋风送爽,清江浦区奥林晴园小区内一片幽静,亭廊花园,树木葱郁,80岁的姜翠华老人像往常一样,和邻居朱华侨挽着胳膊,在小区内散步聊天。她身体健康,生活没有烦恼,总是一副笑呵呵的模样。“我确实每天都感觉很幸福,女儿、儿子、孙子、重孙等家人,都和我住在同一个小区,基本就是‘一碗汤’的距离。”姜翠华笑着说。

姜翠华和儿子孙超、儿媳袁桂玉住在一起,孙子、孙媳妇住在同一个小区,每天中午、晚上过来吃饭。当日上午10时许,袁桂玉正忙着准备午餐,几年前退休的她,最大的心愿就是照顾好老人和孙子。“做好后勤工作,让老人舒心、小孩健康,我就知足了。”袁桂玉说的话很朴实。

中午时,孙子、孙媳下班回家吃午饭,饭后帮着刷刷碗,和小孩玩玩具,和奶奶聊聊天。看到姜翠华的指甲长了,孙媳拉着她坐到床边,帮她剪指甲。

姜翠华的重孙女正在读小学,重孙两岁,都一直跟着她长大。如今,每天带重孙玩耍,和重孙女讲悄悄话,是姜翠华最开心的事。

“虽然平时经常见面,但到大节日一定要团聚。”姜翠华说,每年中秋节,住在同一小区的女儿一家会过来团聚,再加上特意从外地赶回来的孙女,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在一起吃团圆饭,今年也不例外。“现在日子过得好了,过节并不会特意准备什么,每天都像过节一样。”姜翠华笑着说,因为年纪大了,不方便远行,这次中秋节和国庆节赶到一起,一家人打算去附近的公园转一转,“我年纪大了,孩子们基本都在身边,只要大家开开心心、健健康康的,比什么都强。”

空巢老人: 社区关爱,让房不空情常在

“社区工作人员对我比亲人还亲哩!”见到清江浦区长西街道引河社区党委副书记韩晓明,今年60岁的空巢老人乔大爷分外高兴。这天,韩晓明给他送来了月饼。

乔大爷无儿无女无老伴,且身患重病,行动不便,过去几年里,他一直是社区的重点照顾对象。2018年,引河社区成立“情暖空巢”志愿服务团队,乔大爷被列为“一对一”帮扶对象,由韩晓明负责帮扶。三年来,韩晓明像对待亲人一样照顾乔大爷,帮他买菜、买药、交水电费、上门打扫卫生、带他去医院看病等。“我和乔大爷用微信联系,他有需要随时叫我。”韩晓明说,乔大爷还把钥匙给了她,把银行卡密码也告诉了她,这份信任让她倍加感动。

韩晓明告诉记者,引河社区现有空巢老人30余人,分为完全独居急需照顾、有子女但不在本市、有子女但不在本社区三类,社区给予他们不同程度的照顾。每年的传统节日,包括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上门慰问是社区的“固定动作”,社区工作人员还给老人们送饺子、鸭蛋、月饼等节日礼物,帮他们打扫卫生、陪他们说说话等。“我们这么做,就是要让空巢老人也感受到节日的欢乐气氛,让他们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关爱。”

“敬老助老是引河社区的优秀传统。”引河社区工作人员王丽告诉记者,该社区除了有专门照顾空巢老人的“情暖空巢”志愿服务团队,每月20日社区还在一号生活大院内的红福乐党群服务中心开展免费理发、磨刀、修理小家电等助老志愿活动,深受老年人欢迎,每次前来理发的老年人都排成长队。此外,一号生活大院的物业把每月25日定为“先锋助老日”,为空巢老人开展免费的家政保洁等志愿服务。如此多管齐下,空巢老人们的幸福指数蹭蹭上升。

“今年中秋、国庆双节同庆,我们为辖区老人准备了一台文艺晚会,主题就叫‘中秋国庆喜相逢,小家大家共欢乐’,届时会把辖区里的空巢老人都请来,和他们一起过一个中秋团圆节!”王丽兴奋地说。

融媒体记者 潘晓晔 傅停停 杨春阳 张金宇

融媒体编辑 潘永勇

通讯员 耿芳 徐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