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见证全面小康·红色村镇 小康之路】战地“黄花”分外香

©原创 王健全 姜彩兰 卢化福 干石泉 2020-10-09 08:40


【红色记忆】“从1943年1月10日到1945年9月19日,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是抗日战争由相持阶段向反攻阶段转变的重要时期,新四军军部驻扎在盱眙黄花塘,这是新四军军部驻扎时间最长的地方,也充分证明了黄花塘新四军军部在抗战时期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馆长卞龙介绍,黄花塘新四军军部领导华中根据地军民进行敌后抗战,开展了反“扫荡”、反“清乡”、反摩擦斗争,同时开展整风、大生产、军政整训三大运动,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为夺取解放战争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直到今天,当地还流传着一句歇后语,‘张军长插秧——路路成行’。”卞龙告诉记者,歇后语中的“张军长”是新四军副军长、二师师长张云逸。当时黄花塘群众没有种水稻的习惯,新四军把水稻种植技术带到当地。在大生产运动中,张云逸与老百姓一起开荒种粮、一起插秧、栽培各种蔬菜,还带头拾粪积肥,天不亮就外出拾粪,即使是寒冬腊月也从不间断。他还养鸡,下的蛋自己舍不得吃,把鸡蛋送给伤病员改善伙食。经过大生产运动,军部机关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自给的问题。二师兵工厂生产的子弹、手榴弹等军用物资,除了自给,还能提供给其他部队。“大生产运动的作用是了不起的,为我们抗战的坚持和胜利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

【亲历者说】如今,在黄花塘“路路成行”的不仅有水稻,还有茶树。在盱眙县雨山茶场,记者看到一株株茶树整齐有序地生长在山野里。这一株株茶树也成为当地脱贫攻坚的“致富树”。

“我们的茶树跟新四军还有一段渊源。”盱眙县雨山茶场党总支书记、场长董武林介绍,茶场始建于1958年,由黄花塘境内叶氏家族祖传的老茶园发展而来,现在是江苏省苏北地区唯一的国有制茶场。“叶氏为开明人士,认准新四军是抗日的,是为人民战斗的,双方关系比较好,曾为新四军提供粮食等物资。”

茶场有过辉煌期,也有过困难期。董武林告诉记者,2001年以来,绿茶市场竞争激烈,雨山茶场设备陈旧落后,缺乏先进的制茶工艺,茶叶销量逐年下降,部分村民生活困难。

雨山茶树如何成为富民富矿?摒弃落后工艺、上新生产设备、推动转型升级是根本。2018年,省电力公司实施“能源绿、一品红”红茶扶贫项目,帮助雨山茶场打造苏北首条全电气化红茶生产线,全新的红茶项目得以启动。省电力公司还为茶场架设了400千伏安公变、200千伏安专变各一台,满足了茶场的电力需求,每年可为茶场节约生产成本10余万元。董武林介绍,这条红茶生产线,让他们每年至5月结束的采茶期延续到9月,茶场每年增收50多万元,为当地提供近百个就业岗位。

董武林说,茶叶品质提高了,收购价从以前的每斤30元提高到每斤100元,今年3月22日到4月9日,每斤茶叶收购价达到了120元。茶场带动周边群众2000多人致富,脱贫人数120人左右,户均增收5万元。2019年,雨山茶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茶场今年上半年茶叶销售额达到370万元,年底有望达到500万元。

【记者手记】在黄花塘采访老区人民脱贫攻坚奔小康的生动实践,记者最大的感受是,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原名黄晖塘、黄昏塘,新四军驻扎后旧貌换新颜,成了黄花塘。“新四军一到,黄昏必将过去,曙光即将到来,军民喜洋洋。”经过“点穴式”重点帮扶后,黄花塘通过产业调整、农房改善和文明实践等多向发力,面貌焕然一新。

从种植水稻到开发“能源绿、一品红”、打造苏北首条全电气化红茶生产线,老区的生产技术在升级,生活水平在提高,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在传承。不同年代、不同战场,战地“黄花”分外香!

融媒体记者 王健全 姜彩兰 卢化福

视频 干石泉

融媒体编辑 曹盈

通讯员 王艳


【红色记忆】“从1943年1月10日到1945年9月19日,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是抗日战争由相持阶段向反攻阶段转变的重要时期,新四军军部驻扎在盱眙黄花塘,这是新四军军部驻扎时间最长的地方,也充分证明了黄花塘新四军军部在抗战时期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馆长卞龙介绍,黄花塘新四军军部领导华中根据地军民进行敌后抗战,开展了反“扫荡”、反“清乡”、反摩擦斗争,同时开展整风、大生产、军政整训三大运动,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为夺取解放战争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直到今天,当地还流传着一句歇后语,‘张军长插秧——路路成行’。”卞龙告诉记者,歇后语中的“张军长”是新四军副军长、二师师长张云逸。当时黄花塘群众没有种水稻的习惯,新四军把水稻种植技术带到当地。在大生产运动中,张云逸与老百姓一起开荒种粮、一起插秧、栽培各种蔬菜,还带头拾粪积肥,天不亮就外出拾粪,即使是寒冬腊月也从不间断。他还养鸡,下的蛋自己舍不得吃,把鸡蛋送给伤病员改善伙食。经过大生产运动,军部机关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自给的问题。二师兵工厂生产的子弹、手榴弹等军用物资,除了自给,还能提供给其他部队。“大生产运动的作用是了不起的,为我们抗战的坚持和胜利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

【亲历者说】如今,在黄花塘“路路成行”的不仅有水稻,还有茶树。在盱眙县雨山茶场,记者看到一株株茶树整齐有序地生长在山野里。这一株株茶树也成为当地脱贫攻坚的“致富树”。

“我们的茶树跟新四军还有一段渊源。”盱眙县雨山茶场党总支书记、场长董武林介绍,茶场始建于1958年,由黄花塘境内叶氏家族祖传的老茶园发展而来,现在是江苏省苏北地区唯一的国有制茶场。“叶氏为开明人士,认准新四军是抗日的,是为人民战斗的,双方关系比较好,曾为新四军提供粮食等物资。”

茶场有过辉煌期,也有过困难期。董武林告诉记者,2001年以来,绿茶市场竞争激烈,雨山茶场设备陈旧落后,缺乏先进的制茶工艺,茶叶销量逐年下降,部分村民生活困难。

雨山茶树如何成为富民富矿?摒弃落后工艺、上新生产设备、推动转型升级是根本。2018年,省电力公司实施“能源绿、一品红”红茶扶贫项目,帮助雨山茶场打造苏北首条全电气化红茶生产线,全新的红茶项目得以启动。省电力公司还为茶场架设了400千伏安公变、200千伏安专变各一台,满足了茶场的电力需求,每年可为茶场节约生产成本10余万元。董武林介绍,这条红茶生产线,让他们每年至5月结束的采茶期延续到9月,茶场每年增收50多万元,为当地提供近百个就业岗位。

董武林说,茶叶品质提高了,收购价从以前的每斤30元提高到每斤100元,今年3月22日到4月9日,每斤茶叶收购价达到了120元。茶场带动周边群众2000多人致富,脱贫人数120人左右,户均增收5万元。2019年,雨山茶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茶场今年上半年茶叶销售额达到370万元,年底有望达到500万元。

【记者手记】在黄花塘采访老区人民脱贫攻坚奔小康的生动实践,记者最大的感受是,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原名黄晖塘、黄昏塘,新四军驻扎后旧貌换新颜,成了黄花塘。“新四军一到,黄昏必将过去,曙光即将到来,军民喜洋洋。”经过“点穴式”重点帮扶后,黄花塘通过产业调整、农房改善和文明实践等多向发力,面貌焕然一新。

从种植水稻到开发“能源绿、一品红”、打造苏北首条全电气化红茶生产线,老区的生产技术在升级,生活水平在提高,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在传承。不同年代、不同战场,战地“黄花”分外香!

融媒体记者 王健全 姜彩兰 卢化福

视频 干石泉

融媒体编辑 曹盈

通讯员 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