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市委书记蔡丽新发表署名文章

2020-12-07 14:59 新华日报“北京西路瞭望”微信公众号  

编者按

12月7日,新华日报“北京西路瞭望”微信公众号发表淮安市委书记蔡丽新署名文章《抬高标杆,争当高质量发展快班特长生》。小编现将原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新的更高要求,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江苏的关心重视,是赋予全省各地的共同重大历史使命。

学习好贯彻好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淮安在第一时间召开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常委会会议部署安排,教育动员全市上下学深悟透、学用结合,学出使命、学出责任、学出干劲,全力推进淮安高质量发展,昂首迈向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征程。

下一步,我们将把深入学习宣传、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总书记“把周总理的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殷殷嘱托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站位、抬高标杆,锐意进取、创新实干,注重固本强基、特色发展、创优争先,努力把周总理家乡建设得更好,奋力交出“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淮安精彩答卷。

1

把好比较优势突破口

聚力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

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是习总书记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任务要求、结合江苏省情实际提出的政治要求,为我们谋划新发展阶段工作把了脉、定了向。

进入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只有找准在新发展格局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才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王昊/摄

淮安地处江苏“美丽中轴”“绿心地带”,绿色生态资源优势丰厚独特,我们将坚定不移践行总书记“两山”理论,始终保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科学优化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大力推动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积极构建完善现代绿色产业体系,全力打造宜居宜业、远来近悦的“绿色高地”,真正使绿色成为淮安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最亮底色、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最响品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最大优势,努力为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更多淮安“绿色供给”。

淮安位于长三角北部中心,具有和合南北、连接东西的空间优势,我们将积极把握用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淮河生态经济带、南京都市圈等国家和省重大战略在淮安交汇叠加实施以及苏北高铁建设“大提速”等历史性机遇,持续加快建设全国高铁通道枢纽、区域航空货运枢纽、长三角内河集装箱中转枢纽,全力发展枢纽经济,努力使淮安成为流量超大、名副其实的“枢纽新城”,打造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通道和区域枢纽,真正把机遇转化为发展新优势、将优势聚合为综合竞争力。

2

用好系统观念方法论

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坚持系统观念的原则。总书记视察江苏提出的“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要求把脉精准、逻辑严密、内涵丰富,事关全省高质量发展全局,是系统观念的集中体现。

我们将牢固树立系统观念,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着眼大势、立足实际、把握重点,统筹推进打基础与利长远、扬优势与补短板、促发展与保稳定,不折不扣把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落实到位。

王昊/摄

     

      一是以创新淮安建设激发内生动力

坚持创新核心地位,突出以创新赋能产业发展,支持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建立创新联合体,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专项行动,促进优势传统产业实施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在集成创新中优化升级,加快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突出抓好营商环境改革、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开发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牵引性支撑性重大改革,着力破解影响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障碍约束,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资源向淮安集聚,努力形成更多改革创新淮安方案和淮安经验。

     二是以开放淮安建设增强发展活力

坚持开放思维、前瞻理念、国际视野,整合提升淮安丰富人文资源,重点打好中国水工科技馆、淮扬美食、恩来干部学院三张“国际牌”,创新展示、传播、推介方式,持续扩大城市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

立足国内大循环,更大力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主动承接上海、南京、苏州等城市辐射带动,加快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着力将淮安打造成为长三角北部新增长极;全力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充分发挥中建淮河开发建设公司作用,构建多层次城市合作平台,形成与其他沿淮河城市错位发展、相互支撑的格局。

着眼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领域,深化淮昆台资经济协同发展,推动台资企业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形成具有淮安特色的台资旗舰产业集群;用好淮安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扩大与日韩、欧盟经贸合作,全面对接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建设,积极探索合作共建全省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努力把开放触角延伸得更远、合作空间拓展得更广。

王昊/摄


       三是以美丽淮安建设提升城市魅力

聚力聚焦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坚持“清新、自然、疏朗”理念,放大全国文明城市品牌效应,深入实施“水懂我心,自然淮安”全域旅游战略,统筹做好“填白、着色、留白”三篇文章,健全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积极申创国际湿地城市、世界美食之都,让到淮安“看河看湖看湿地、品虾品蟹品美食”成为风尚。

精心抓好美丽田园乡村建设,以农房改善为契机,全面优化提升乡村规划布局,高质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精心打造一批农房改善示范项目、精品工程,做细做实“后半篇文章”,塑造“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特色田园乡村,打造留得住记忆、记得住乡愁的乡村特质。

      四是以幸福淮安建设提升保障能力

围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全力稳住就业、稳定脱贫的同时,大力实施“创富行动”,积极推动创业兴业、淮商崛起,多渠道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让群众有更多可观可感的实惠。

围绕实现高品质生活,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加快构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社会保障体系,精准补齐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短板,增强多样化多层次供给能力,常态化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排查、大整治,着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

选好创优争先发力点

      积极探索淮安特色现代化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要求既是我们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方向指引,也是我们谋划推动工作的靶向标准。

我们将自觉抬高标杆,敢于争先、善于创优,坚持不靠“临摹”靠“创作”,注重扬长补短、扬优成势,全力当好江苏高质量发展快班中的特长生,努力为“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贡献更多淮安力量。

管伟法/摄


       一是在经济体系现代化上打造特色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我们将加快壮大实体经济,围绕特色主导产业补链、延链、扩链,加大重大项目招引建设、重点企业培育扶持力度,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一方面,立足淮安现有制造业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聚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装备制造产业,着力打造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结构合理的县域特色产业体系,重点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区域性、地标性先进制造业集群。

另一方面,着眼枢纽经济发展布局,大力推进生态文旅、现代仓储物流、现代商贸等产业向产业链供应链中高端延伸,培育做大旅游经济、夜间经济,鼓励发展体验经济、创意经济等新业态,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跨界融合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王昊/摄


       二是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上创造经验

淮安是农业大市,全市农村常住人口占比达36.5%,农业农村现代化事关全局。我们将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作为重构城乡关系的关键抓手,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

特色农业发展方面,以建设国家级粮食等农副产品保供基地为目标,围绕特优高效种植、特种健康养殖、特色生态休闲三大农业主导产业,持续扩大“淮味千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努力为全国全省“米袋子”“菜篮子”添粮加菜。

现代农村发展方面,大力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镇村一体化延伸,构建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格局。

促进农民富裕方面,持续深化农业农村土地制度、产权制度、财政支农等综合改革,着力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释放农民增收潜力,形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路径。

管伟法/摄


        三是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锻造品牌

淮安是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首批试点城市、全省唯一的全国扫黑除恶重点培育市。我们将以此为抓手,坚持社会治理、经济治理、城市治理相统一,努力探索走出市域治理淮安新路子。

深化经济治理,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经济网格化服务管理为抓手,优化经济运行调度、风险防控和政策配套,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全面提高经济治理精细化精准化水平。

深化社会治理,健全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丰富群众参与社区治理渠道,提高安全发展水平,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深化城市治理,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坚持法治化思维,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行、评价等各环节,扎实推进“三网融合”,积极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健全完善城市常态长效管理机制,着力打造城市治理淮安模式。

来源 新华日报“北京西路瞭望”微信公众号

融媒体编辑 曹盈

编者按

12月7日,新华日报“北京西路瞭望”微信公众号发表淮安市委书记蔡丽新署名文章《抬高标杆,争当高质量发展快班特长生》。小编现将原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新的更高要求,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江苏的关心重视,是赋予全省各地的共同重大历史使命。

学习好贯彻好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淮安在第一时间召开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常委会会议部署安排,教育动员全市上下学深悟透、学用结合,学出使命、学出责任、学出干劲,全力推进淮安高质量发展,昂首迈向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征程。

下一步,我们将把深入学习宣传、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总书记“把周总理的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殷殷嘱托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站位、抬高标杆,锐意进取、创新实干,注重固本强基、特色发展、创优争先,努力把周总理家乡建设得更好,奋力交出“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淮安精彩答卷。

1

把好比较优势突破口

聚力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

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是习总书记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任务要求、结合江苏省情实际提出的政治要求,为我们谋划新发展阶段工作把了脉、定了向。

进入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只有找准在新发展格局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才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王昊/摄

淮安地处江苏“美丽中轴”“绿心地带”,绿色生态资源优势丰厚独特,我们将坚定不移践行总书记“两山”理论,始终保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科学优化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大力推动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积极构建完善现代绿色产业体系,全力打造宜居宜业、远来近悦的“绿色高地”,真正使绿色成为淮安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最亮底色、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最响品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最大优势,努力为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更多淮安“绿色供给”。

淮安位于长三角北部中心,具有和合南北、连接东西的空间优势,我们将积极把握用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淮河生态经济带、南京都市圈等国家和省重大战略在淮安交汇叠加实施以及苏北高铁建设“大提速”等历史性机遇,持续加快建设全国高铁通道枢纽、区域航空货运枢纽、长三角内河集装箱中转枢纽,全力发展枢纽经济,努力使淮安成为流量超大、名副其实的“枢纽新城”,打造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通道和区域枢纽,真正把机遇转化为发展新优势、将优势聚合为综合竞争力。

2

用好系统观念方法论

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坚持系统观念的原则。总书记视察江苏提出的“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要求把脉精准、逻辑严密、内涵丰富,事关全省高质量发展全局,是系统观念的集中体现。

我们将牢固树立系统观念,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着眼大势、立足实际、把握重点,统筹推进打基础与利长远、扬优势与补短板、促发展与保稳定,不折不扣把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落实到位。

王昊/摄

     

      一是以创新淮安建设激发内生动力

坚持创新核心地位,突出以创新赋能产业发展,支持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建立创新联合体,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专项行动,促进优势传统产业实施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在集成创新中优化升级,加快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突出抓好营商环境改革、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开发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牵引性支撑性重大改革,着力破解影响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障碍约束,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资源向淮安集聚,努力形成更多改革创新淮安方案和淮安经验。

     二是以开放淮安建设增强发展活力

坚持开放思维、前瞻理念、国际视野,整合提升淮安丰富人文资源,重点打好中国水工科技馆、淮扬美食、恩来干部学院三张“国际牌”,创新展示、传播、推介方式,持续扩大城市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

立足国内大循环,更大力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主动承接上海、南京、苏州等城市辐射带动,加快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着力将淮安打造成为长三角北部新增长极;全力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充分发挥中建淮河开发建设公司作用,构建多层次城市合作平台,形成与其他沿淮河城市错位发展、相互支撑的格局。

着眼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领域,深化淮昆台资经济协同发展,推动台资企业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形成具有淮安特色的台资旗舰产业集群;用好淮安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扩大与日韩、欧盟经贸合作,全面对接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建设,积极探索合作共建全省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努力把开放触角延伸得更远、合作空间拓展得更广。

王昊/摄


       三是以美丽淮安建设提升城市魅力

聚力聚焦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坚持“清新、自然、疏朗”理念,放大全国文明城市品牌效应,深入实施“水懂我心,自然淮安”全域旅游战略,统筹做好“填白、着色、留白”三篇文章,健全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积极申创国际湿地城市、世界美食之都,让到淮安“看河看湖看湿地、品虾品蟹品美食”成为风尚。

精心抓好美丽田园乡村建设,以农房改善为契机,全面优化提升乡村规划布局,高质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精心打造一批农房改善示范项目、精品工程,做细做实“后半篇文章”,塑造“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特色田园乡村,打造留得住记忆、记得住乡愁的乡村特质。

      四是以幸福淮安建设提升保障能力

围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全力稳住就业、稳定脱贫的同时,大力实施“创富行动”,积极推动创业兴业、淮商崛起,多渠道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让群众有更多可观可感的实惠。

围绕实现高品质生活,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加快构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社会保障体系,精准补齐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短板,增强多样化多层次供给能力,常态化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排查、大整治,着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

选好创优争先发力点

      积极探索淮安特色现代化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要求既是我们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方向指引,也是我们谋划推动工作的靶向标准。

我们将自觉抬高标杆,敢于争先、善于创优,坚持不靠“临摹”靠“创作”,注重扬长补短、扬优成势,全力当好江苏高质量发展快班中的特长生,努力为“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贡献更多淮安力量。

管伟法/摄


       一是在经济体系现代化上打造特色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我们将加快壮大实体经济,围绕特色主导产业补链、延链、扩链,加大重大项目招引建设、重点企业培育扶持力度,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一方面,立足淮安现有制造业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聚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装备制造产业,着力打造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结构合理的县域特色产业体系,重点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区域性、地标性先进制造业集群。

另一方面,着眼枢纽经济发展布局,大力推进生态文旅、现代仓储物流、现代商贸等产业向产业链供应链中高端延伸,培育做大旅游经济、夜间经济,鼓励发展体验经济、创意经济等新业态,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跨界融合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王昊/摄


       二是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上创造经验

淮安是农业大市,全市农村常住人口占比达36.5%,农业农村现代化事关全局。我们将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作为重构城乡关系的关键抓手,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

特色农业发展方面,以建设国家级粮食等农副产品保供基地为目标,围绕特优高效种植、特种健康养殖、特色生态休闲三大农业主导产业,持续扩大“淮味千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努力为全国全省“米袋子”“菜篮子”添粮加菜。

现代农村发展方面,大力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镇村一体化延伸,构建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格局。

促进农民富裕方面,持续深化农业农村土地制度、产权制度、财政支农等综合改革,着力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释放农民增收潜力,形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路径。

管伟法/摄


        三是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锻造品牌

淮安是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首批试点城市、全省唯一的全国扫黑除恶重点培育市。我们将以此为抓手,坚持社会治理、经济治理、城市治理相统一,努力探索走出市域治理淮安新路子。

深化经济治理,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经济网格化服务管理为抓手,优化经济运行调度、风险防控和政策配套,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全面提高经济治理精细化精准化水平。

深化社会治理,健全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丰富群众参与社区治理渠道,提高安全发展水平,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深化城市治理,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坚持法治化思维,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行、评价等各环节,扎实推进“三网融合”,积极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健全完善城市常态长效管理机制,着力打造城市治理淮安模式。

来源 新华日报“北京西路瞭望”微信公众号

融媒体编辑 曹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