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1月15日在淮安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2021-01-25 08:16 淮安日报  

淮安市人民政府市长 陈之常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0年工作和“十三五”时期发展回顾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统筹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第一时间建立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发布疫情防控“淮10条”;严格落实“四早”“四集中”措施,推行“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防疫机制,适时开展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针对境外疫情严峻态势,严守“外防输入”关口,加强出入境人员、进口冷链食品及货物闭环管理。健全完善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及时制定修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案和相关应急预案,出台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实施方案,加强发热门诊、专科医院和专业队伍规范化建设,建立医疗救治、物资储备、产能动员“三位一体”的物资保障体系,开展疫情防控全员培训和爱国卫生运动,有效夯实疫情防控常态化基础。通过全市上下万众一心、群策群力,累计筹集投入资金14亿元,及时有效遏制了疫情的传播扩散,我市确诊患者在全省较早全部治愈出院,实现了确诊患者无病亡、医务人员无感染、输入性病例无续发,取得了抗疫工作的阶段性胜利,分别有2人、45人荣获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表彰。同时,派出74名医护人员支援湖北,积极服务全国抗疫大局。

(二)全力以赴稳定经济运行。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实行经济网格化服务管理,搭建党政亲商会平台,推动经济全面恢复。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7%。巩固“稳”的基础。出台支持中小微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等政策,在全国率先发布“惠台企9条”,累计为市场主体减税降费56.76亿元,安排各级涉企扶持资金14.65亿元,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余额89.88亿元、较年初新增46.1亿元,发放再贷款专用额度35亿元,惠及小微、民营、涉农企业和个体工商户1.2万户;及时制定实施复工复产、促进消费等方案,加快发展直播带货、无接触配送等新业态,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组织三个批次共240个重特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220个省市重大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19%,庆鼎高密度印刷线路板等项目开工建设,富强新材料、比亚迪新能源专用车等项目竣工投产。守住“保”的底线。及时出台鼓励外出务工人员留乡就业等政策,完善社保体系,城镇新增就业6.7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76%,预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和6%左右。创建绿色高质高效农业示范片68个,稻虾综合种养面积、产量均居全省第一,粮食生产实现丰收,完成省市定生猪存栏出栏任务。保持“进”的态势。落实科技改革20条政策,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增幅居全省首位,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超过900户,4户企业入围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零的突破。支持重点骨干企业转型发展、做大做强,通过两化融合贯标评定企业61户,苏盐井神获省长质量奖和全省首批“江苏精品”认证,推动庆鼎电子、今世缘酒业进入省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名单,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食品、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开票销售分别增长12%、6%和10%。新增规上企业820户。“淮味千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授权品类扩大到12个、50户企业,新增线下品牌店27家,盱眙县获批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淮阴农科园成为全省首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淮安区创成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三)协同高效推动改革开放。系统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落实“放管服”五大类22项改革任务,首推财政奖补集成服务改革,实体化运作市台商台胞服务中心,政务服务环境评价得分位居全省首位,被全国工商联列入法治化营商环境5个标杆城市;加快园区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去行政化改革,组建新的工业园区;实施淮安高新区、高沟镇等集成改革试点,盱眙入选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城,农村房地一体发证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光大银行淮安分行正式开业,共创草坪在沪市主板上市。扎实推进区域合作。制定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淮安实施方案,持续深化宁淮、淮昆合作。积极发挥淮河生态经济带牵头城市作用,推动年度工作任务和跨市合作事项落实,组建中建淮河开发公司。与深圳宝安区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成功举办第十五届台商论坛、第三届中国(淮安)国际食品博览会,获批两岸现代农业合作试验区,发起成立长三角台资产业协作联盟,“淮安—上海”海铁联运班列和淮台空运联程正式运营;与中粮集团、紫光集团、宝能集团、南京农业大学等12家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益海嘉里粮油循环经济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新设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69个,实际利用外资10.5亿美元,其中到账台资1.66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5%。

(四)攻坚克难加快城乡建设。投入725亿元,实施523个城建重点项目,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提升,成为省美丽宜居试点城市。金融中心一期投入使用、二期基本建成,高铁商务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旅游集散中心等建成运行,淮安古城区风貌加快提升,重点片区功能不断完善。主城区控源截污工程加快推进,完成258个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86.5%;推进立体、地下停车场建设,新增停车泊位3万多个;市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污水处理厂污泥焚烧等项目建成投运,市区备用水源工程基本建成,出台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市政公共设施不断完善。组织实施16个主城区棚改项目征收扫尾攻坚,经贸大厦等12个地块实现“清零”,改造老旧小区70个;市区拆除违法建设20万平方米、广告牌6.5万块,实施278个农贸市场周边500米“新亮工程”,“三高一河”沿线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市容市貌得到显著提升。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宁淮城际铁路全面开工,机场航站楼扩建工程主体完工,京沪高速改扩建加快实施,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进展顺利,348省道洪泽段、淮安区段建成通车,市民公共交通满意度居全省第二;建成5G基站4179个,基本实现市、县主城区全覆盖。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竣工农房改善项目97个、惠及2.5万多户,14个项目入选省示范创建名录、数量位居苏北第一;新改建农村污水管网2309公里、户厕5.72万座;疏浚县乡河道269条,新改建农村公路307公里、桥梁95座,3个镇入选省美丽宜居小城镇试点,8个村(社区)获批省级特色田园乡村。

(五)持之以恒打赢三大攻坚战。深入排查化解经济、金融、社会等领域风险隐患,有效防范和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规范国有企业融资和对外担保行为,强化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涉嫌非法集资类案件新立数、涉案金额和人数持续下降。聚力落实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一年小灶”任务,推动洪泽区创建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全面整改汇通市场、205国道安全隐患等重点问题,在全省率先建成安监信息化平台,全市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69.9%和65.7%。建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机制,出台防返贫实施办法,投入资金3.17亿元,实施产业富民项目31个、扶贫资金项目35个,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巩固。完善环境保护与应急管理联动机制,扎实推进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等整改落实,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居全省前列。实施四大类52个治水重点工程,治理51条城市、27条农村黑臭水体,建成10条示范河道,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市通过省级预验收;推进洪泽湖治理保护,国省考断面全部达到或优于省考核要求,劣Ⅴ类水体全面消除,优Ⅲ比例创五年来最高水平,河长制工作受到省政府激励表扬。实施449项重点治气工程项目,推进工业废气、餐饮油烟污染防治等“六大行动”,全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4.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升至80.3%。扎实开展危废排查整治行动,雅居乐危废焚烧处置和刚性填埋场项目加快实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刚性落实减煤任务,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省考核优秀。

(六)千方百计保障民生供给。民生类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较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完成十件实事项目。教育现代化省级监测得分保持苏北领先,体育中考改革入选全省前瞻性教学改革重大实验项目,“一师一优课”获评部、省级优课数量均居全省第二。市公共卫生中心一期投入使用,3个县区公立医院改革、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获省政府督查激励,医保基金监管方式创新试点中期评估成绩全国第三,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全面对接长三角区域异地就医“一单式”直接结算。在全省率先出台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成立大运河办、组建文旅集团,统筹推进大运河保护开发,举办第三届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启动中国水工科技馆等一批重大文旅项目。应急广播终端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淮安市志(1978-2008)》完成编纂。与省体育产业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特色体育名城;成功举办大运河龙舟赛、铁人三项赛等品牌赛事。创新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模式,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居全省第一,基本建成15分钟养老服务圈。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省对我市食品抽检合格率为99.89%。打赢2007年以来淮河流域最大洪水防汛保卫战,圆满完成第七次人口普查阶段性任务,援疆援藏工作成效突出。国家安全、民族宗教、机关事务、住房公积金、供销、海关、边检、消防、气象、仲裁、档案等工作进一步加强,老龄、青少年、妇女儿童、慈善、红十字等事业取得了新进步。

(七)全面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坚持重谋划、明思路。聚焦“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发展定位,围绕“四个淮安”工作布局,组织编制“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国土空间、城市功能品质提升等重要规划,进一步明晰主体功能区布局、主导产业发展路径,系统谋划中心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提升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规划与专项规划衔接联动等重要事项,深入研究枢纽经济发展、台资高地建设等重大课题,积极找准坐标、校准方向,努力走好高质量特色发展之路。聚力攻难点、解难题。统筹资源、精准调度、迎难而上,全面落实旧城改造、城乡黑臭水体治理、重点水域禁捕退捕、生猪稳产保供等重大任务,强力推进大运河沿岸化工企业整治、棚改拆迁攻坚扫尾、问题楼盘处置、省运河公司改制搬迁等难点工作,着力整治“4+1”类44个突出民生问题,不让问题沉积和矛盾激化。完善信访“一线三包”机制,被国家信访局称为“枫桥经验”新实践。突出重实干、求实效。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强化专业学习和能力提升,建立经济运行监测调度机制,坚持每月研究推进安全生产、环境保护、12345政府便民热线运行等工作,深入一线推进项目、帮扶企业、服务群众,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注重遵规章、促规范。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健全工程建设、公共资源交易、国企经营等管理制度。推动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强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79件、政协提案346件,满意率99%以上。

各位代表:

2020年我们以不畏艰难的勇毅,在大战大考中交出一份沉甸甸的答卷,为收官“十三五”划上圆满句号。五年来,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心、顽强奋斗、开拓创新,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发展成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高质量跨越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为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经济实力大幅提升,转型升级步伐日益加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有望迈上4000亿元台阶,年均增长6.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15万美元,在全国百强市排名逐年攀升。持续开展重特大项目攻坚活动,实施超亿元产业项目1269个,其中超10亿元项目162个。创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8个国家级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实现有效期内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翻番、达到560户,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6个百分点、达到57.4%。打响“水懂我心、自然淮安”全域旅游品牌,创成古淮河、白马湖国家湿地公园,新增4A级景区6个,4A级以上景区达19个,金湖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清江浦、洪泽、盱眙创成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总数苏中苏北第一。

二是战略支撑更加有力,改革开放实现重大突破。由我市首提首推的淮河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填补了淮安长期没有国家战略直接覆盖的空白。随着“一带一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重大战略的加快实施,宁淮挂钩合作的持续深化,省委、省政府支持我市台资高地和航空货运枢纽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区域发展环境显著改善。92项改革列入国家和省试点,形成了富有淮安特色的改革体系,数字化联合图审、小型水利管护制度等31项改革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有效激发了发展活力,市场主体总数超过70万户。开放合作不断深化,引进超亿美元项目77个,实际利用外资54.8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7%。台资高地加速崛起,连续7年获评台商投资极力推荐城市。

三是城乡面貌显著变化,融合发展有力有序推进。实施纳湖入城、淮洪一体战略,圆满完成区县行政区划调整和乡镇布局优化,城镇化率提升6.3个百分点、达到64.5%。累计投入4313亿元、实施3487个城建重点项目,生态文旅区、水渡口中央商务区等功能片区的综合承载力和品质显著提升,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淮安段风貌不断彰显,生态文旅水城特色更加鲜明。改造老旧小区691个,实施棚改项目169个、新建房屋864万平方米,分别惠及17.75万户、5万多户。构建了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淮安涟水机场获批国际机场并跨入中型机场行列,航空货运枢纽建设纳入国家重大战略规划;全市公路网人口密度、干线航道里程分别居全省第二、第三;徐宿淮盐、连淮扬镇高铁全线通车,建成市区内环高架一期,淮安历史性地迈入“双高”时代,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获批全国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试点城市,在苏北率先达到国家生态市标准,成为国家节水型城市、水生态文明试点市。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率先制定实施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五年行动计划,创新打造“淮味千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盱眙龙虾、洪泽湖大闸蟹入选首批国家品牌名录,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数量稳居全国设区市前列,获批中国稻米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十百千万”行动扎实开展,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卫生户厕改造等民生工程,行政村四级公路实现全覆盖,新建成省市级特色田园乡村27个、美丽宜居乡村634个。

四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公共服务质量快速提升。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300多所,新增学位近15万个,荣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实验区,淮阴中学成为全省首批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立项学校,南京林业大学淮安校区挂牌成立,进一步打响“学在淮安”品牌。新增2所三级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幸福家庭创建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淮安区、淮阴区、盱眙县跻身全省基层卫生20强县区行列,不断彰显“医在淮安”优势。大力实施“双名工程”,淮剧《留守村长留守鹅》、话剧《纤夫》等剧目先后获得省“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奖;“村官三部曲”顺利进京演出,被国家文旅部誉为地方戏曲的涟水现象。文物保护工作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淮安央视秋晚迎来了高光时刻;高分高位创成全国文明城市,极大凝聚了民心、提振了士气。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建成体育公园170个、健身步道600公里,成功承办两届国际智力运动精英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完成城乡低保并轨,获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地方科协深化改革试点。法治淮安、平安淮安建设深入推进,启动建设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显著,形成阳光信访、律企同行、法润淮商、智慧技防等社会治理品牌,公众安全感不断提升。国防动员准备扎实高效,军民融合发展深入推进,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七五”普法顺利通过终期考评,实现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目标。

各位代表:

过去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和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驻淮部队和部省驻淮单位,向所有来淮投资创业的企业家、关心家乡建设的各位乡贤、支持淮安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目前淮安正处在爬坡过坎的转型期,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突出。主要为:主导产业支撑力不强,重特大项目带动作用不够明显,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中心城市规划建设水平有待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步伐需要加快;生态环境治理任务还比较繁重,资源禀赋优势还未充分显现;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均衡化水平还不高,公共服务质量与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安全生产、金融等一些领域隐性风险依然存在,管控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政府治理能力需要不断增强,在工作作风、行政效能等方面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标对表找差距,心无旁骛谋发展,扑下身子抓落实,努力向全市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十四五”时期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任务

根据《中共淮安市委关于制定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市政府编制了《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一并提请本次大会审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需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灵活多样,优质资源和要素流动更加活跃,在区域发展中面临着重新洗牌的考验;环境要素制约日益趋紧,将面临产业升级和绿色转型期的阵痛,统筹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安全稳定的任务更为艰巨。同时,我们也要充分看到,随着“双循环”新格局的加快构建,国家支持自主创新、“新基建”等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政策的大力实施,国家和省一系列重大战略在淮安的交汇叠加,自身区域交通条件的显著改善,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的日益彰显,淮安将迎来一个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我们必须拿出“壮丽东南第一州”的眼界和气度,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砥砺前行,拼搏实干,奋力开创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境界。

“十四五”是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首个五年,也是淮安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淮安的殷切嘱托,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全面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聚力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努力把周总理家乡建设得更美更好。

“十四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实现全国百强县零的突破。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全方位巩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创新淮安、开放淮安、美丽淮安、幸福淮安”建设由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绿色高地、枢纽新城”打造展现蓬勃生机,长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地位基本确立。

——加快建设要素涌动、活力迸发的创新淮安。构建“333”主导产业体系,力争培育1-2个千亿级制造业产业和10户以上百亿企业,基本建成6个百亿级农业主导产业,加快打造长三角北部现代服务业发展新高地。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主要创新指标,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效对接、深度融合,形成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化审管联动、推进事中事后监管等改革,突出抓好投融资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形成更多改革创新淮安方案和经验,持续激发内生动力和活力。

——加快建设和合南北、通济江淮的开放淮安。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重大战略在淮安加快落地转化,高水平推进宁淮、淮昆合作,加快融入长三角中心区。进一步健全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确立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建成宁淮高铁,开工建设沂淮铁路,打造高铁快运物流基地,成为辐射苏北、联通全国的高铁快运分拨中心;打造全国性内河航运中心,实现内河港口集装箱年吞吐量翻一番;完成机场三期扩建等重点工程,开通全货机航线10条以上,成为长三角北翼国际航空货运中心。推进开发园区、特色园区创新发展,综合承载力与竞争力显著增强。积极拓展对外开放合作新领域,充分彰显台资集聚示范区功能效应,实现利用外资稳定增长,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5%。

——加快建设清新疏朗、自然水韵的美丽淮安。深化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形成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优化“两带三片区、一核一走廊”的全域空间结构体系。全市自然湿地保护率60%,新增成片造林面积10万亩,建成国际湿地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成为江苏美丽中轴和绿心地带。统筹推进古城保护、老城更新和新区建设,中心城市品质和首位度全面提高。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建成60个特色田园乡村,美丽宜居乡村建成率100%。进一步打响“水懂我心、自然淮安”全域旅游品牌,促进文、旅、体深度融合发展,成为国家生态旅游、全域旅游示范区和长三角旅游目的地城市。

——加快建设共建共享、文明和谐的幸福淮安。大力实施就业创业富民工程,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提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所有县区达到省定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求,新打造3-5所在全省有影响的高品质高中,建设区域性高水平大学,市属医院全部建成三级甲等医院,建成3-5个省级综合类和专科类区域医疗中心,打造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15分钟文化圈,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30%,实现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全覆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优质均衡,覆盖全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巩固,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国防动员全面过硬,军民融合持续深化,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风险监测预警和防御能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展望2035年远景目标,我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在2020年基础上实现翻一番,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成文化强市、教育强市、人才强市、体育强市、健康淮安、平安淮安,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人民群众过上高品质生活,全面呈现“强富美高”新淮安的基本现代化图景。

各位代表:

我们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切实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把“时间表”变成“计程表”,以“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实际成效,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三、2021年重点工作

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和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开局之年,也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做好政府工作意义重大。我们将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更加注重稳增长、调结构、优生态、强枢纽、惠民生、防风险,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努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粮食产量保持在96亿斤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节能减排全面完成省定任务,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着重抓好八项工作:

(一)推动经济持续稳健发展。把握好政策时度效,用好宝贵时间窗口,坚持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积极扩大有效投入。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激发社会投资动力和活力,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左右。继续组织重特大项目攻坚突破,聚焦220个省市重大产业项目,确保完成投资超800亿元;重抓86个投资10亿元以上重点产业项目、50个主导产业提升项目、100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政府专项债券和政策性金融等措施,加快建设总投资173亿元的80个市级政府投资项目。健全月初通报、月度会办、季度点评、半年观摩、年度考核的推进机制,严格落实项目长制,促进在手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完善要素保障机制,清理盘活空间、用地、环境容量、厂房、楼宇等存量资源资产,分县区、分类别建立台账,统筹用于重大项目落地;强化督查考核机制,严格重大项目过程性督查,考严考实投资和绩效。

充分释放消费潜力。落实促进消费政策措施,有序开展各类消费促进活动,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左右。推进传统商贸流通企业、连锁商超、零售网点数字化转型,积极发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新业态,扶持发展夜间经济,改造提升御码头、城河街等美食街区,发放文旅惠民卡,做热线上经济,做活线下消费。推动农产品网货化发展,构建农产品采销供应链,支持盱眙、金湖打造农产品网货基地,面向长三角拓展延伸销售网络。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坚决制止餐饮浪费,打造优秀消费环境城市。

着力稳定外贸增长。发挥稳外贸工作专班作用,落实贸易便利化举措,拓展机场口岸国际货运业务,积极申报进境冰鲜水产品指定监管场地,发挥水路二类口岸优势,更大力度促进外贸优进优出,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以上。支持企业参加线上线下展会,引导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帮助出口转内销。推动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六体系两平台”建设,助力传统外贸企业发展跨境出口业务。鼓励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提高出口产品档次,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和医疗设备进口,大力发展文旅服务贸易,积极申创省和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认真落实中央、省助企纾困各项政策措施,制定出台更加精准有效的扶持政策,深化财政奖补集成服务改革,让企业有更多的政策获得感。进一步放宽市场主体准入条件,分类指导服务“个转企”“小升规”,推动市场主体总量提升、规模壮大,新增规上企业850户以上。发挥党政亲商会、经济网格智能应用、“惠企直播间”等平台作用,深入开展“101%服务流动红旗”竞赛活动,清单化解决企业手续报批、要素保障和产业链配套等需求,让涉企服务更高效更贴心。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精准有效的政策环境,更大力度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民营经济注入强劲动能。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褒扬优秀企业家和团队,厚植企业家成长的优良沃土,培育更多现代淮商名家。

(二)加快打造现代产业集群。坚持一业一策精准培育,做到每个产业都有产业规划、工作专班、产业基金、专业智库、产业图谱、专属政策包,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以培育“3+N”主导产业为重点,实施投资超亿元制造业项目300个,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绿色食品产业围绕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酒及饮料、方便休闲食品、营养保健食品制造等发展方向,强化食博会产销对接、招商平台作用,加快推进益海嘉里粮油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重大项目,推动与中粮集团合作项目落地,争取今世缘南厂区技改项目部分建成,积极创建国家级食品产业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攻电子元器件、半导体封测等高端领域,规划建设PCB产业园,加快推进庆鼎高密度印刷线路板、鑫盛丰智能制造产业园、纳沛斯半导体项目增资扩能等龙头项目。新型装备制造产业瞄准新型交通装备、高端基础零部件、新型智能化装备等行业,规划布局西南高端装备产业园,争取新上淮钢特钢延伸加工项目,推动金象传动等企业转型升级。支持每个县区园区重点打造1-2个特色产业,促进盐化新材料、凹土等产业高端化发展。

提质增效现代服务业。聚焦生态文旅、现代物流、现代商贸三大产业领域,实施200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深化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建成开放华强方特复兴之路、西游乐园等重大文旅项目,推进与中铁文旅集团合作,力争淮安区和涟水县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蒋坝建成省级旅游风情小镇,培育一批特色乡村旅游点、乡村旅游重点村和示范基地,建立全域旅游导览体系,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大力发展航空、高铁、内河物流,积极发展电商物流、智慧物流和多式联运等业态,完善冷链、现代仓储等物流设施,加快实施中农联华东国际食品总部基地、亚琦国际物流商贸城、林安物流、百胜苏北供应链中心等重点项目,推进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增强淮安电商物流园、新港物流园等功能。提升淮海广场中心商业区和水渡口中央商务区的集聚功能,规划建设现代时尚步行街和社区商业中心,促进现代商贸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优化提升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特优高效种植、特种健康养殖、特色生态休闲三大特色产业,聚焦稻米、蔬菜、生猪、家禽、龙虾、种业六个百亿级产业和食用菌、中药材、休闲农业三个成长型产业,实施50个投资亿元以上重点产业化项目。新增优良食味稻28万亩、高效设施农业5万亩,推广稻田综合种养,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超75%,积极创建国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产业强镇,促进农业园区提档升级。大力推进“淮味千年”品牌建设和实体化运营,提高营销创新能力,实现生产源头、配送体系、销售网络终端无缝对接。建成高标准农田40万亩以上,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快农业数字化升级应用。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完成水利投入30亿元,统筹实施农村水系连通和河道综合整治,开展灌区现代化升级改造,推进洪泽湖周边滞洪区建设,实施淮河干流除险加固工程及滩地居民迁建,争取淮河入海水道二期项目尽快开工。

内培外引做强骨干企业。强化龙头牵引带动,加快建链强链补链步伐,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抓好存量企业培育,主动拜访在淮投资企业的总部,精准对接企业新一轮战略布局,争取扩大产能、技改升级和落户总部型企业。改革招商体制机制,绘制产业招商地图,推进专业化、市场化、精准化招商,强化驻外机构在一线城市的招商阵地作用,积极营造全员参与招商、服务招商的浓厚氛围,着力提高招商工作质效。全年新招引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1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30个,全力突破百亿元项目;新引进投资超3000万美元外资项目30个,争取新认定1-2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或功能性机构。构建骨干企业梯队,实施百亿企业培育行动,统筹资源要素支持重点企业发展,打造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建立覆盖企业初创、成长、发展等不同阶段的政策支持体系,形成以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为骨干的创新企业集群,力争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200户,有效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630户;实施上市企业培育行动,加大后备企业挖掘、培育和辅导力度,力争视科新材等4户企业在创业板、科创板上市,加快打造上市企业淮安板块。

(三)着力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实施区域创新攻坚行动,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健全企业研发投入激励机制,扩大企业创新普惠性支持,力争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50%,研发支出占GDP比重1.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27%。实施“千企技改”工程,推动工业企业加快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模式,技改投入增长8%。推动企业研发机构扩量提质,打造一批高水平研发机构,力争新建市级以上企业“两站三中心”30个。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有效发明专利量突破4000件。

优化创新要素配置。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新建省级校企联盟50个以上,支持淮中校友科创联盟发展,加强各类科研机构绩效管理,实施重大成果转化项目10个以上。强化淮安高新区创新发展主阵地作用,积极培育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提高智慧产业谷、留创园等创新平台运营效能,鼓励每个县区重点打造1-2个科技产业园,争创一批省级以上众创空间。加强“淮上英才”培育,积极申报国家重大人才项目,提名省级科学技术奖20项以上,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0个。开展“留凤”“鹊桥”行动,高标准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大学生创业园,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在淮就业创业。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实施“大数据+优势产业链”行动,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省市“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15户、国家贯标企业10户,新增星级上云企业50户。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新认定省首台套重大装备1个,培育一批省级示范智能车间。全面启动智慧城市一期项目,建成智慧城市云平台和运营指挥中心等信息系统,推动中国移动呼叫中心有效运营,力争中移在线数据中心落地实施。推进新型信息设施建设,实现镇(街道)中心区5G网络、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布点全覆盖。

(四)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深化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攻坚,坚持宽领域、深层次、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增强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动力活力。

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落实包容审慎监管,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开展工程建设审批制度改革创新年活动,加快推进“拿地即开工”等改革举措。扩大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应用,实施特殊群体“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服务改革,打造农村15分钟政务服务圈。常态化开展“三走进·诉接速办”工作,启动网上“12345”,打造便民服务热线“总客服”。推进环保、应急等领域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健全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和轻微违法免罚清单。积极稳妥推进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健全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政策,推动“亩产效益”改革,促进要素配置精准化、效益最大化。加强城市区域建设用地、开发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更新评价和城镇地价动态监测,健全土地市级二级市场运行机制,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推进工业用地供应方式改革、低效产业用地再开发等试点。落实差异化信贷政策,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市县联动设立重点产业发展基金子基金,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加强对制造业的信贷支持,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做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探索形成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的淮安模式。实施天然气、农业用水等价格改革,建立协调衔接的劳动力、人才流动政策体系和交流机制。

加快推进国资国企和开发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深入贯彻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完成市属国有企业优化重组,实行扁平化管理,促进实体化转型,争取企业信用评级3A突破。加快开发园区去行政化改革步伐,重构重组管理体制,逐步剥离社会事务,推进市场化招商、灵活用人机制改革,强化审批、监管和服务赋权,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区区域评估政策落地。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支持工业园区申创国家级开发园区,促进各类开发园区争先进位。

拓展开放合作空间。充分把握RCEP签署、中欧投资协定达成等新机遇,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深化与日韩、东南亚、欧美等地区的经贸合作与产业对接。放大台资高地效应,高水准打造台商论坛,推动签约项目落地实施,高水平建设两岸现代农业合作试验区,创成淮安大运河文化带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促进淮台交流全面升级。深化淮昆台资经济协作,创新淮昆台资合作产业园运营管理机制,打造淮昆城际产业链。积极对接国家和省重大战略,发挥比较优势,加强区域协作联动,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抓住连淮扬镇高铁开通“一路向南”的机遇,谋划推进多层次、宽领域对接长三角中心区,积极引进产业、科技、人才等高端资源要素。与沿淮城市共同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重大项目规划实施,加快落实与中建集团合作项目,牵头成立人力资源区域发展等专业联盟,打造淮河生态经济带“媒体云”平台。加快建设宁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江宁开发区淮阴工业园和南京软件谷洪泽工业园,高水平打造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不断扩大宁淮挂钩合作成果。扎实推进援疆援藏工作,进一步深化与铁岭对口合作。

(五)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实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一体谋划推进城乡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走出富有淮安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提高中心城市能级品质。以“大市区”理念推进中心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计划投入875亿元,实施511个城建重点项目,不断增强城市集聚力辐射力。坚持以文为魂、以水为脉、以绿为韵、以人为本,编制实施淮安绿道网、大运河沿线城市空间品质提升、中央活力区有机更新、淮安区“四湖一垠一镇”等规划,不断优化空间、增强功能、提升品质。系统谋划和整体推进山阳湖片区开发和漕运城建设,加快实施中国水工科技馆、板闸遗址公园等重点项目,彰显河下古镇、大闸口、都天庙等历史文化街区特色,塑造清朗有序、特色鲜明的城市风貌,展现“运河之都”的时代魅力。

启动城市更新行动计划,改造老旧小区104个,新开工棚改房1.59万套,加大后街背巷环境整治力度,打造1-2个成片改造示范街区,塑造富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积极建设美丽宜居示范居住区。全面启动高铁商务区核心区建设,投入运营金融中心二期,高水平开发建设经贸大厦南侧、检察院东侧等地块,着力提升核心商圈功能和品位。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全面实施城市雨污分流和主城区控源截污,启动四季青污水处理厂搬迁,切实提高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全面整治提升“四高四河”沿线环境,进一步扮靓夜景观,优化天际线。坚持“房住不炒”,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完善市区城管体制机制,深化城管综合执法改革,强化市容秩序治理,做好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迎检工作,推动城市环境面貌持续改善。

打造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争取机场总规获批,开展三期工程前期工作,完善机场集疏运体系、口岸国际货运功能,推进与宝能集团的战略合作,争取开通国际全货机航线。加快宁淮铁路建设,开工高铁快运物流基地,开展沂淮铁路可行性研究。推进金宝航道、工业园区危化品码头、新港三期等前期工作,加快黄码港、洪泽新港等港口建设,研究组建港口集团,加强与上海港、宁波港等沿海港口集团的合作,力争开通至连云港海铁联运班列。推进长深高速淮连段扩建工程,建成429省道和247、420省道金湖段,加快建设327、264省道和344国道等干线公路,积极推进城市快速路二期和绕城干线前期工作。

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美丽宜居村庄达标创建和保留村庄改造提升,新增特色田园乡村10个、星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5个以上,美丽宜居乡村建成率超50%。聚焦沿路沿河沿湖产业带、文化带、风光带,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具有江淮特色的高品质示范社区,竣工农房改善项目90个以上,惠及2.1万多户。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强化改厕与农村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推进镇污水处理厂达标运行,建制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68.3%,启动农业废弃物集中回收处置工作,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新改建农村公路120公里、桥梁40座,开展新一轮路域环境整治,打造一批美丽示范路。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坚持“四个不摘”,继续推进特色产业引领、新型主体带动、复合经营吸纳、整村融合发展,持续改善脱贫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聚焦“人地钱”要素流动、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城乡经济融合等关键环节,加强改革创新,优化制度供给。深化交邮融合,促进城乡物流服务一体化,提高农村公交运营效率。支持盱眙县建设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全面推进镇街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健全宅基地资源有偿退出机制,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加快重点中心镇、一般特色镇建设,打造车桥、徐溜、蒋坝等美丽宜居小城镇,促进以镇带村一体发展。

(六)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切实保护好生态底色,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与管控。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建立全市“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严守“三线三区”管控边界,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优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对自然保护地、重要水源地、文物等实施特殊保护制度。完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和制度,建立市级土地利用计划数据库,规范化、常态化开展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和执行考核。有序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加强资源开发利用监管。

巩固提升污染防治成果。坚持减碳和减排、臭氧与PM2.5协同治理,推动落实“点位长”制,深入开展机动车船尾气、餐饮油烟等污染防治,建成大气环境质量网格化监测监控体系,探索数字化、智能化扬尘防控模式,实现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替代和全过程控制延伸。深化落实河长、湖长和断面长制,对现有生态样本河道进行扩面提质增效,积极推动“幸福河湖”建设,加快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统筹推进断面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港口船舶污染防治、黑臭水体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河湖生态缓冲区以及污水集中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净化工程,完成市县集中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完善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研究推进西南化工区搬迁后土地综合利用,实施重金属重点防控区专项整治,严控新增土壤污染。加快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提升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水平,积极建设“无废城市”。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有效化解涉环保项目“邻避”问题。

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规划,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全面推进国际湿地城市建设,基本建立湿地保护法律法规及专业规划体系,提升古淮河国家湿地公园功能,实施洪泽湖、白马湖、高宝湖等重要湿地修复工程,申创一批湿地保护小区。加快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统筹布局造林用地,科学开展造林工作。启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提升公共绿地功能品质,加快建设城市林荫道、林荫停车场、滨湖沿河绿道。巩固提升重点水域禁捕退捕成果,稳妥开展湖泊增殖渔业发展试点,加快实施退圩还湖、聚泥成岛、生态修复、入湖河道整治等工程。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建立健全绿色发展政策体系,鼓励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和清洁能源产业,推进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能源结构。新增市级以上绿色工厂10个以上,力争在创建国家级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上取得新突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提高到90%。

(七)牢牢守住安全稳定底线。强化风险意识,提升应急处突能力,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隐患,更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进一步压实“四方”责任,落实“五有一网格”要求,实行人、物、环境同查同防,管控好重点人群、重点场所,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做到可知可控、精准防控,以“防得住”保障“放得开”。着力提升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加强综合医院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专科建设,实施市传染病医院改扩建工程,健全基层疾控体系,加强防疫物资储备,构筑起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有力屏障。

主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高标准、高质量开展“三年大灶”,扎实推进化工和危化品、道路运输、建筑施工、非煤矿山、特种设备、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争创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强化科技支撑、资源保障、应急救援体系和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坚决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依法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活动,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和风险防控,排查化解问题楼盘、化工企业关停等领域风险,防止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加强对气象等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进一步做好防汛抗旱工作。

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加快市县镇三级社会治理指挥中心建设,巩固“1+4”基层治理模式,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健全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加快新一代雪亮技防工程和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健全扫黑除恶常态化推进机制,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淮安。强化源头治理,开展集中治理重复信访、处理信访积案工作,支持仲裁事业发展,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推进“强兵兴业”工程,夯实国防动员基础,积极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

(八)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力提升民生服务的优质化、均衡化、多元化、特色化水平。

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实施更加积极、更为精准的就业政策,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加大企业稳岗支持力度,实施多渠道灵活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新增城镇就业6万人。认真落实“富民创业贷”、创业补贴等扶持政策,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善工资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持续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加快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改扩建幼儿园13所、义务教育学校14所,建成普通高中3所;加强教育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市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教育综合评价改革,保障新高考顺利实施,规范校外培训;支持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促进产教融合,健全终身教育发展体系。推动建设苏北区域医疗高地,支持市一院打造高水平急诊医学中心,加快实施市二院东院区、宁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三级医院项目,启动市妇幼保健院二期工程,推进山阳医派传承创新,打造紧密型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建设6个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提升文化惠民质量,建成市广播电视中心,推进基层文化站点“十百千”示范工程,鼓励支持文艺精品创作,办好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加强红色遗产资源普查和保护,加快翔宇文化交流中心建设。着力打造特色体育名城,举办中国淮安首届国际马拉松赛,优化提升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成市体校新校区。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调整机制,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面征缴,确保社保基金安全运行。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深化医保基金监管方式创新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国家试点,推进医保公共服务向镇村延伸。深化共有产权房试点改革,推动新业态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住房公积金建制缴存。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稳步提高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残疾人“两项补贴”等标准。构建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医养、康养结合,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和社会养老机构标准化服务能力。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有效解决“养娃难”问题。

各位代表:

我们始终坚守人民情怀,今年计划投入资金144亿元,继续办好民生十件实事,项目涵盖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创业就业、城乡人居环境、特殊群体关爱、公共出行、文化惠民、全民健身、政务服务、餐饮质量安全等诸多领域,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注的问题和帮助最需要关注的人群。

各位代表:

历史上的淮安以九省通衢的枢纽地位,一度南船北马、商贾云集,成为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之一。今天的淮安已经迈入了高质量跨越发展的新阶段,拥有历史文化名城、伟人故里、运河之都、美食之乡、台资高地等闪亮名片,我们在内强“筋骨”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外塑“颜值”,通过积极主动地走出去、请进来,进一步增强自信心、提升开放度,不断开阔视野、拓宽路径,努力做好战略接轨、区域联动和发展融合的文章。要全方位宣传城市名片,以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为重点,精心策划宣传,展示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淮安的美誉度和知名度。要高规格举办论坛、展会、赛事等活动,广泛地请进来,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扩大“朋友圈”,让更多的优质资源和要素加速向淮安集聚。要深层次开展对接交流,善于借势借力,切实把上级的关心支持和外地的先进经验融入到自身的创新实践中,多方汇聚推动淮安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

各位代表: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我们不断创新行政方式,提升履职能力,高效规范务实做好各项工作,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我们要提升政治担当能力。强化理论学习和思想武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努力在“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中体现淮安的担当和作为。我们要提升改革发展能力。坚持系统性谋划,注重创造性实践,将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有机结合,深入践行“不做传统老路上的追随者、而做发展新路上的探路者”。坚持志不求易、事不避难,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推动改革行稳致远、纵深突破,着力破除经济发展的难点、群众反映的痛点、影响市场活力的堵点,不断提升应对复杂形势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我们要提升推动落实能力。谨记“荷花定律”启示,时刻反思“我抓了什么、做成了什么”,用坚持不懈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韧劲,一步一个脚印推动工作落实。深化效能建设,提高工作执行力,对经济运行、民生保障等工作实行闭环管理,对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建设等工作实行清单管理,对环境治理、安全生产等工作实行销号管理,咬定目标、压实责任、一抓到底。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步伐,提升信息辅助决策水平,形成重大决策部署台账化管理、全过程跟踪、智能化分析、自流程监督的工作格局。我们要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严格落实“五步法”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加快推进城市集中供热、节约用水、房屋使用安全管理等重点领域行政立法,进一步推动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和复议应诉工作。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更好发挥社会监督、舆论监督作用。健全政务公开机制,完善社会诚信系统,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我们要提升拒腐防变能力。认真落实市政府党组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加强党纪党规教育,完善工程建设、资源开发、公共资源交易、国有资产管理、国企经营等领域风险防范机制,充分发挥审计、财政监督作用,用制度管人管事管钱。厉行勤俭节约,严控“三公”经费预算,压减一般性支出,以我们的紧日子换取群众的好日子。

各位代表:

新的蓝图已经绘就,新的征程已经开启。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聚焦“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发展定位,围绕“四个淮安”工作布局,进一步抢抓机遇、振奋精神、凝心聚力、创新实干,奋力谱写“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淮安精彩篇章,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淮安市人民政府市长 陈之常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0年工作和“十三五”时期发展回顾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统筹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第一时间建立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发布疫情防控“淮10条”;严格落实“四早”“四集中”措施,推行“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防疫机制,适时开展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针对境外疫情严峻态势,严守“外防输入”关口,加强出入境人员、进口冷链食品及货物闭环管理。健全完善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及时制定修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案和相关应急预案,出台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实施方案,加强发热门诊、专科医院和专业队伍规范化建设,建立医疗救治、物资储备、产能动员“三位一体”的物资保障体系,开展疫情防控全员培训和爱国卫生运动,有效夯实疫情防控常态化基础。通过全市上下万众一心、群策群力,累计筹集投入资金14亿元,及时有效遏制了疫情的传播扩散,我市确诊患者在全省较早全部治愈出院,实现了确诊患者无病亡、医务人员无感染、输入性病例无续发,取得了抗疫工作的阶段性胜利,分别有2人、45人荣获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表彰。同时,派出74名医护人员支援湖北,积极服务全国抗疫大局。

(二)全力以赴稳定经济运行。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实行经济网格化服务管理,搭建党政亲商会平台,推动经济全面恢复。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7%。巩固“稳”的基础。出台支持中小微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等政策,在全国率先发布“惠台企9条”,累计为市场主体减税降费56.76亿元,安排各级涉企扶持资金14.65亿元,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余额89.88亿元、较年初新增46.1亿元,发放再贷款专用额度35亿元,惠及小微、民营、涉农企业和个体工商户1.2万户;及时制定实施复工复产、促进消费等方案,加快发展直播带货、无接触配送等新业态,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组织三个批次共240个重特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220个省市重大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19%,庆鼎高密度印刷线路板等项目开工建设,富强新材料、比亚迪新能源专用车等项目竣工投产。守住“保”的底线。及时出台鼓励外出务工人员留乡就业等政策,完善社保体系,城镇新增就业6.7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76%,预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和6%左右。创建绿色高质高效农业示范片68个,稻虾综合种养面积、产量均居全省第一,粮食生产实现丰收,完成省市定生猪存栏出栏任务。保持“进”的态势。落实科技改革20条政策,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增幅居全省首位,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超过900户,4户企业入围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零的突破。支持重点骨干企业转型发展、做大做强,通过两化融合贯标评定企业61户,苏盐井神获省长质量奖和全省首批“江苏精品”认证,推动庆鼎电子、今世缘酒业进入省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名单,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食品、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开票销售分别增长12%、6%和10%。新增规上企业820户。“淮味千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授权品类扩大到12个、50户企业,新增线下品牌店27家,盱眙县获批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淮阴农科园成为全省首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淮安区创成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三)协同高效推动改革开放。系统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落实“放管服”五大类22项改革任务,首推财政奖补集成服务改革,实体化运作市台商台胞服务中心,政务服务环境评价得分位居全省首位,被全国工商联列入法治化营商环境5个标杆城市;加快园区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去行政化改革,组建新的工业园区;实施淮安高新区、高沟镇等集成改革试点,盱眙入选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城,农村房地一体发证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光大银行淮安分行正式开业,共创草坪在沪市主板上市。扎实推进区域合作。制定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淮安实施方案,持续深化宁淮、淮昆合作。积极发挥淮河生态经济带牵头城市作用,推动年度工作任务和跨市合作事项落实,组建中建淮河开发公司。与深圳宝安区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成功举办第十五届台商论坛、第三届中国(淮安)国际食品博览会,获批两岸现代农业合作试验区,发起成立长三角台资产业协作联盟,“淮安—上海”海铁联运班列和淮台空运联程正式运营;与中粮集团、紫光集团、宝能集团、南京农业大学等12家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益海嘉里粮油循环经济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新设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69个,实际利用外资10.5亿美元,其中到账台资1.66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5%。

(四)攻坚克难加快城乡建设。投入725亿元,实施523个城建重点项目,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提升,成为省美丽宜居试点城市。金融中心一期投入使用、二期基本建成,高铁商务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旅游集散中心等建成运行,淮安古城区风貌加快提升,重点片区功能不断完善。主城区控源截污工程加快推进,完成258个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86.5%;推进立体、地下停车场建设,新增停车泊位3万多个;市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污水处理厂污泥焚烧等项目建成投运,市区备用水源工程基本建成,出台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市政公共设施不断完善。组织实施16个主城区棚改项目征收扫尾攻坚,经贸大厦等12个地块实现“清零”,改造老旧小区70个;市区拆除违法建设20万平方米、广告牌6.5万块,实施278个农贸市场周边500米“新亮工程”,“三高一河”沿线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市容市貌得到显著提升。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宁淮城际铁路全面开工,机场航站楼扩建工程主体完工,京沪高速改扩建加快实施,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进展顺利,348省道洪泽段、淮安区段建成通车,市民公共交通满意度居全省第二;建成5G基站4179个,基本实现市、县主城区全覆盖。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竣工农房改善项目97个、惠及2.5万多户,14个项目入选省示范创建名录、数量位居苏北第一;新改建农村污水管网2309公里、户厕5.72万座;疏浚县乡河道269条,新改建农村公路307公里、桥梁95座,3个镇入选省美丽宜居小城镇试点,8个村(社区)获批省级特色田园乡村。

(五)持之以恒打赢三大攻坚战。深入排查化解经济、金融、社会等领域风险隐患,有效防范和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规范国有企业融资和对外担保行为,强化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涉嫌非法集资类案件新立数、涉案金额和人数持续下降。聚力落实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一年小灶”任务,推动洪泽区创建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全面整改汇通市场、205国道安全隐患等重点问题,在全省率先建成安监信息化平台,全市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69.9%和65.7%。建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机制,出台防返贫实施办法,投入资金3.17亿元,实施产业富民项目31个、扶贫资金项目35个,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巩固。完善环境保护与应急管理联动机制,扎实推进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等整改落实,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居全省前列。实施四大类52个治水重点工程,治理51条城市、27条农村黑臭水体,建成10条示范河道,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市通过省级预验收;推进洪泽湖治理保护,国省考断面全部达到或优于省考核要求,劣Ⅴ类水体全面消除,优Ⅲ比例创五年来最高水平,河长制工作受到省政府激励表扬。实施449项重点治气工程项目,推进工业废气、餐饮油烟污染防治等“六大行动”,全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4.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升至80.3%。扎实开展危废排查整治行动,雅居乐危废焚烧处置和刚性填埋场项目加快实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刚性落实减煤任务,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省考核优秀。

(六)千方百计保障民生供给。民生类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较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完成十件实事项目。教育现代化省级监测得分保持苏北领先,体育中考改革入选全省前瞻性教学改革重大实验项目,“一师一优课”获评部、省级优课数量均居全省第二。市公共卫生中心一期投入使用,3个县区公立医院改革、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获省政府督查激励,医保基金监管方式创新试点中期评估成绩全国第三,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全面对接长三角区域异地就医“一单式”直接结算。在全省率先出台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成立大运河办、组建文旅集团,统筹推进大运河保护开发,举办第三届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启动中国水工科技馆等一批重大文旅项目。应急广播终端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淮安市志(1978-2008)》完成编纂。与省体育产业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特色体育名城;成功举办大运河龙舟赛、铁人三项赛等品牌赛事。创新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模式,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居全省第一,基本建成15分钟养老服务圈。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省对我市食品抽检合格率为99.89%。打赢2007年以来淮河流域最大洪水防汛保卫战,圆满完成第七次人口普查阶段性任务,援疆援藏工作成效突出。国家安全、民族宗教、机关事务、住房公积金、供销、海关、边检、消防、气象、仲裁、档案等工作进一步加强,老龄、青少年、妇女儿童、慈善、红十字等事业取得了新进步。

(七)全面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坚持重谋划、明思路。聚焦“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发展定位,围绕“四个淮安”工作布局,组织编制“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国土空间、城市功能品质提升等重要规划,进一步明晰主体功能区布局、主导产业发展路径,系统谋划中心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提升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规划与专项规划衔接联动等重要事项,深入研究枢纽经济发展、台资高地建设等重大课题,积极找准坐标、校准方向,努力走好高质量特色发展之路。聚力攻难点、解难题。统筹资源、精准调度、迎难而上,全面落实旧城改造、城乡黑臭水体治理、重点水域禁捕退捕、生猪稳产保供等重大任务,强力推进大运河沿岸化工企业整治、棚改拆迁攻坚扫尾、问题楼盘处置、省运河公司改制搬迁等难点工作,着力整治“4+1”类44个突出民生问题,不让问题沉积和矛盾激化。完善信访“一线三包”机制,被国家信访局称为“枫桥经验”新实践。突出重实干、求实效。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强化专业学习和能力提升,建立经济运行监测调度机制,坚持每月研究推进安全生产、环境保护、12345政府便民热线运行等工作,深入一线推进项目、帮扶企业、服务群众,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注重遵规章、促规范。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健全工程建设、公共资源交易、国企经营等管理制度。推动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强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79件、政协提案346件,满意率99%以上。

各位代表:

2020年我们以不畏艰难的勇毅,在大战大考中交出一份沉甸甸的答卷,为收官“十三五”划上圆满句号。五年来,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心、顽强奋斗、开拓创新,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发展成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高质量跨越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为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经济实力大幅提升,转型升级步伐日益加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有望迈上4000亿元台阶,年均增长6.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15万美元,在全国百强市排名逐年攀升。持续开展重特大项目攻坚活动,实施超亿元产业项目1269个,其中超10亿元项目162个。创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8个国家级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实现有效期内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翻番、达到560户,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6个百分点、达到57.4%。打响“水懂我心、自然淮安”全域旅游品牌,创成古淮河、白马湖国家湿地公园,新增4A级景区6个,4A级以上景区达19个,金湖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清江浦、洪泽、盱眙创成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总数苏中苏北第一。

二是战略支撑更加有力,改革开放实现重大突破。由我市首提首推的淮河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填补了淮安长期没有国家战略直接覆盖的空白。随着“一带一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重大战略的加快实施,宁淮挂钩合作的持续深化,省委、省政府支持我市台资高地和航空货运枢纽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区域发展环境显著改善。92项改革列入国家和省试点,形成了富有淮安特色的改革体系,数字化联合图审、小型水利管护制度等31项改革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有效激发了发展活力,市场主体总数超过70万户。开放合作不断深化,引进超亿美元项目77个,实际利用外资54.8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7%。台资高地加速崛起,连续7年获评台商投资极力推荐城市。

三是城乡面貌显著变化,融合发展有力有序推进。实施纳湖入城、淮洪一体战略,圆满完成区县行政区划调整和乡镇布局优化,城镇化率提升6.3个百分点、达到64.5%。累计投入4313亿元、实施3487个城建重点项目,生态文旅区、水渡口中央商务区等功能片区的综合承载力和品质显著提升,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淮安段风貌不断彰显,生态文旅水城特色更加鲜明。改造老旧小区691个,实施棚改项目169个、新建房屋864万平方米,分别惠及17.75万户、5万多户。构建了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淮安涟水机场获批国际机场并跨入中型机场行列,航空货运枢纽建设纳入国家重大战略规划;全市公路网人口密度、干线航道里程分别居全省第二、第三;徐宿淮盐、连淮扬镇高铁全线通车,建成市区内环高架一期,淮安历史性地迈入“双高”时代,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获批全国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试点城市,在苏北率先达到国家生态市标准,成为国家节水型城市、水生态文明试点市。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率先制定实施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五年行动计划,创新打造“淮味千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盱眙龙虾、洪泽湖大闸蟹入选首批国家品牌名录,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数量稳居全国设区市前列,获批中国稻米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十百千万”行动扎实开展,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卫生户厕改造等民生工程,行政村四级公路实现全覆盖,新建成省市级特色田园乡村27个、美丽宜居乡村634个。

四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公共服务质量快速提升。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300多所,新增学位近15万个,荣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实验区,淮阴中学成为全省首批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立项学校,南京林业大学淮安校区挂牌成立,进一步打响“学在淮安”品牌。新增2所三级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幸福家庭创建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淮安区、淮阴区、盱眙县跻身全省基层卫生20强县区行列,不断彰显“医在淮安”优势。大力实施“双名工程”,淮剧《留守村长留守鹅》、话剧《纤夫》等剧目先后获得省“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奖;“村官三部曲”顺利进京演出,被国家文旅部誉为地方戏曲的涟水现象。文物保护工作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淮安央视秋晚迎来了高光时刻;高分高位创成全国文明城市,极大凝聚了民心、提振了士气。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建成体育公园170个、健身步道600公里,成功承办两届国际智力运动精英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完成城乡低保并轨,获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地方科协深化改革试点。法治淮安、平安淮安建设深入推进,启动建设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显著,形成阳光信访、律企同行、法润淮商、智慧技防等社会治理品牌,公众安全感不断提升。国防动员准备扎实高效,军民融合发展深入推进,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七五”普法顺利通过终期考评,实现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目标。

各位代表:

过去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和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驻淮部队和部省驻淮单位,向所有来淮投资创业的企业家、关心家乡建设的各位乡贤、支持淮安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目前淮安正处在爬坡过坎的转型期,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突出。主要为:主导产业支撑力不强,重特大项目带动作用不够明显,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中心城市规划建设水平有待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步伐需要加快;生态环境治理任务还比较繁重,资源禀赋优势还未充分显现;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均衡化水平还不高,公共服务质量与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安全生产、金融等一些领域隐性风险依然存在,管控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政府治理能力需要不断增强,在工作作风、行政效能等方面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标对表找差距,心无旁骛谋发展,扑下身子抓落实,努力向全市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十四五”时期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任务

根据《中共淮安市委关于制定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市政府编制了《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一并提请本次大会审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需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灵活多样,优质资源和要素流动更加活跃,在区域发展中面临着重新洗牌的考验;环境要素制约日益趋紧,将面临产业升级和绿色转型期的阵痛,统筹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安全稳定的任务更为艰巨。同时,我们也要充分看到,随着“双循环”新格局的加快构建,国家支持自主创新、“新基建”等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政策的大力实施,国家和省一系列重大战略在淮安的交汇叠加,自身区域交通条件的显著改善,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的日益彰显,淮安将迎来一个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我们必须拿出“壮丽东南第一州”的眼界和气度,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砥砺前行,拼搏实干,奋力开创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境界。

“十四五”是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首个五年,也是淮安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淮安的殷切嘱托,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全面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聚力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努力把周总理家乡建设得更美更好。

“十四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实现全国百强县零的突破。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全方位巩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创新淮安、开放淮安、美丽淮安、幸福淮安”建设由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绿色高地、枢纽新城”打造展现蓬勃生机,长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地位基本确立。

——加快建设要素涌动、活力迸发的创新淮安。构建“333”主导产业体系,力争培育1-2个千亿级制造业产业和10户以上百亿企业,基本建成6个百亿级农业主导产业,加快打造长三角北部现代服务业发展新高地。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主要创新指标,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效对接、深度融合,形成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化审管联动、推进事中事后监管等改革,突出抓好投融资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形成更多改革创新淮安方案和经验,持续激发内生动力和活力。

——加快建设和合南北、通济江淮的开放淮安。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重大战略在淮安加快落地转化,高水平推进宁淮、淮昆合作,加快融入长三角中心区。进一步健全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确立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建成宁淮高铁,开工建设沂淮铁路,打造高铁快运物流基地,成为辐射苏北、联通全国的高铁快运分拨中心;打造全国性内河航运中心,实现内河港口集装箱年吞吐量翻一番;完成机场三期扩建等重点工程,开通全货机航线10条以上,成为长三角北翼国际航空货运中心。推进开发园区、特色园区创新发展,综合承载力与竞争力显著增强。积极拓展对外开放合作新领域,充分彰显台资集聚示范区功能效应,实现利用外资稳定增长,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5%。

——加快建设清新疏朗、自然水韵的美丽淮安。深化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形成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优化“两带三片区、一核一走廊”的全域空间结构体系。全市自然湿地保护率60%,新增成片造林面积10万亩,建成国际湿地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成为江苏美丽中轴和绿心地带。统筹推进古城保护、老城更新和新区建设,中心城市品质和首位度全面提高。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建成60个特色田园乡村,美丽宜居乡村建成率100%。进一步打响“水懂我心、自然淮安”全域旅游品牌,促进文、旅、体深度融合发展,成为国家生态旅游、全域旅游示范区和长三角旅游目的地城市。

——加快建设共建共享、文明和谐的幸福淮安。大力实施就业创业富民工程,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提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所有县区达到省定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求,新打造3-5所在全省有影响的高品质高中,建设区域性高水平大学,市属医院全部建成三级甲等医院,建成3-5个省级综合类和专科类区域医疗中心,打造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15分钟文化圈,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30%,实现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全覆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优质均衡,覆盖全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巩固,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国防动员全面过硬,军民融合持续深化,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风险监测预警和防御能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展望2035年远景目标,我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在2020年基础上实现翻一番,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成文化强市、教育强市、人才强市、体育强市、健康淮安、平安淮安,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人民群众过上高品质生活,全面呈现“强富美高”新淮安的基本现代化图景。

各位代表:

我们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切实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把“时间表”变成“计程表”,以“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实际成效,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三、2021年重点工作

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和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开局之年,也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做好政府工作意义重大。我们将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更加注重稳增长、调结构、优生态、强枢纽、惠民生、防风险,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努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粮食产量保持在96亿斤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节能减排全面完成省定任务,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着重抓好八项工作:

(一)推动经济持续稳健发展。把握好政策时度效,用好宝贵时间窗口,坚持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积极扩大有效投入。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激发社会投资动力和活力,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左右。继续组织重特大项目攻坚突破,聚焦220个省市重大产业项目,确保完成投资超800亿元;重抓86个投资10亿元以上重点产业项目、50个主导产业提升项目、100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政府专项债券和政策性金融等措施,加快建设总投资173亿元的80个市级政府投资项目。健全月初通报、月度会办、季度点评、半年观摩、年度考核的推进机制,严格落实项目长制,促进在手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完善要素保障机制,清理盘活空间、用地、环境容量、厂房、楼宇等存量资源资产,分县区、分类别建立台账,统筹用于重大项目落地;强化督查考核机制,严格重大项目过程性督查,考严考实投资和绩效。

充分释放消费潜力。落实促进消费政策措施,有序开展各类消费促进活动,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左右。推进传统商贸流通企业、连锁商超、零售网点数字化转型,积极发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新业态,扶持发展夜间经济,改造提升御码头、城河街等美食街区,发放文旅惠民卡,做热线上经济,做活线下消费。推动农产品网货化发展,构建农产品采销供应链,支持盱眙、金湖打造农产品网货基地,面向长三角拓展延伸销售网络。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坚决制止餐饮浪费,打造优秀消费环境城市。

着力稳定外贸增长。发挥稳外贸工作专班作用,落实贸易便利化举措,拓展机场口岸国际货运业务,积极申报进境冰鲜水产品指定监管场地,发挥水路二类口岸优势,更大力度促进外贸优进优出,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以上。支持企业参加线上线下展会,引导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帮助出口转内销。推动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六体系两平台”建设,助力传统外贸企业发展跨境出口业务。鼓励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提高出口产品档次,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和医疗设备进口,大力发展文旅服务贸易,积极申创省和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认真落实中央、省助企纾困各项政策措施,制定出台更加精准有效的扶持政策,深化财政奖补集成服务改革,让企业有更多的政策获得感。进一步放宽市场主体准入条件,分类指导服务“个转企”“小升规”,推动市场主体总量提升、规模壮大,新增规上企业850户以上。发挥党政亲商会、经济网格智能应用、“惠企直播间”等平台作用,深入开展“101%服务流动红旗”竞赛活动,清单化解决企业手续报批、要素保障和产业链配套等需求,让涉企服务更高效更贴心。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精准有效的政策环境,更大力度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民营经济注入强劲动能。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褒扬优秀企业家和团队,厚植企业家成长的优良沃土,培育更多现代淮商名家。

(二)加快打造现代产业集群。坚持一业一策精准培育,做到每个产业都有产业规划、工作专班、产业基金、专业智库、产业图谱、专属政策包,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以培育“3+N”主导产业为重点,实施投资超亿元制造业项目300个,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绿色食品产业围绕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酒及饮料、方便休闲食品、营养保健食品制造等发展方向,强化食博会产销对接、招商平台作用,加快推进益海嘉里粮油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重大项目,推动与中粮集团合作项目落地,争取今世缘南厂区技改项目部分建成,积极创建国家级食品产业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攻电子元器件、半导体封测等高端领域,规划建设PCB产业园,加快推进庆鼎高密度印刷线路板、鑫盛丰智能制造产业园、纳沛斯半导体项目增资扩能等龙头项目。新型装备制造产业瞄准新型交通装备、高端基础零部件、新型智能化装备等行业,规划布局西南高端装备产业园,争取新上淮钢特钢延伸加工项目,推动金象传动等企业转型升级。支持每个县区园区重点打造1-2个特色产业,促进盐化新材料、凹土等产业高端化发展。

提质增效现代服务业。聚焦生态文旅、现代物流、现代商贸三大产业领域,实施200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深化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建成开放华强方特复兴之路、西游乐园等重大文旅项目,推进与中铁文旅集团合作,力争淮安区和涟水县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蒋坝建成省级旅游风情小镇,培育一批特色乡村旅游点、乡村旅游重点村和示范基地,建立全域旅游导览体系,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大力发展航空、高铁、内河物流,积极发展电商物流、智慧物流和多式联运等业态,完善冷链、现代仓储等物流设施,加快实施中农联华东国际食品总部基地、亚琦国际物流商贸城、林安物流、百胜苏北供应链中心等重点项目,推进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增强淮安电商物流园、新港物流园等功能。提升淮海广场中心商业区和水渡口中央商务区的集聚功能,规划建设现代时尚步行街和社区商业中心,促进现代商贸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优化提升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特优高效种植、特种健康养殖、特色生态休闲三大特色产业,聚焦稻米、蔬菜、生猪、家禽、龙虾、种业六个百亿级产业和食用菌、中药材、休闲农业三个成长型产业,实施50个投资亿元以上重点产业化项目。新增优良食味稻28万亩、高效设施农业5万亩,推广稻田综合种养,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超75%,积极创建国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产业强镇,促进农业园区提档升级。大力推进“淮味千年”品牌建设和实体化运营,提高营销创新能力,实现生产源头、配送体系、销售网络终端无缝对接。建成高标准农田40万亩以上,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快农业数字化升级应用。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完成水利投入30亿元,统筹实施农村水系连通和河道综合整治,开展灌区现代化升级改造,推进洪泽湖周边滞洪区建设,实施淮河干流除险加固工程及滩地居民迁建,争取淮河入海水道二期项目尽快开工。

内培外引做强骨干企业。强化龙头牵引带动,加快建链强链补链步伐,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抓好存量企业培育,主动拜访在淮投资企业的总部,精准对接企业新一轮战略布局,争取扩大产能、技改升级和落户总部型企业。改革招商体制机制,绘制产业招商地图,推进专业化、市场化、精准化招商,强化驻外机构在一线城市的招商阵地作用,积极营造全员参与招商、服务招商的浓厚氛围,着力提高招商工作质效。全年新招引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1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30个,全力突破百亿元项目;新引进投资超3000万美元外资项目30个,争取新认定1-2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或功能性机构。构建骨干企业梯队,实施百亿企业培育行动,统筹资源要素支持重点企业发展,打造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建立覆盖企业初创、成长、发展等不同阶段的政策支持体系,形成以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为骨干的创新企业集群,力争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200户,有效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630户;实施上市企业培育行动,加大后备企业挖掘、培育和辅导力度,力争视科新材等4户企业在创业板、科创板上市,加快打造上市企业淮安板块。

(三)着力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实施区域创新攻坚行动,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健全企业研发投入激励机制,扩大企业创新普惠性支持,力争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50%,研发支出占GDP比重1.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27%。实施“千企技改”工程,推动工业企业加快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模式,技改投入增长8%。推动企业研发机构扩量提质,打造一批高水平研发机构,力争新建市级以上企业“两站三中心”30个。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有效发明专利量突破4000件。

优化创新要素配置。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新建省级校企联盟50个以上,支持淮中校友科创联盟发展,加强各类科研机构绩效管理,实施重大成果转化项目10个以上。强化淮安高新区创新发展主阵地作用,积极培育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提高智慧产业谷、留创园等创新平台运营效能,鼓励每个县区重点打造1-2个科技产业园,争创一批省级以上众创空间。加强“淮上英才”培育,积极申报国家重大人才项目,提名省级科学技术奖20项以上,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0个。开展“留凤”“鹊桥”行动,高标准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大学生创业园,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在淮就业创业。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实施“大数据+优势产业链”行动,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省市“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15户、国家贯标企业10户,新增星级上云企业50户。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新认定省首台套重大装备1个,培育一批省级示范智能车间。全面启动智慧城市一期项目,建成智慧城市云平台和运营指挥中心等信息系统,推动中国移动呼叫中心有效运营,力争中移在线数据中心落地实施。推进新型信息设施建设,实现镇(街道)中心区5G网络、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布点全覆盖。

(四)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深化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攻坚,坚持宽领域、深层次、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增强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动力活力。

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落实包容审慎监管,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开展工程建设审批制度改革创新年活动,加快推进“拿地即开工”等改革举措。扩大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应用,实施特殊群体“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服务改革,打造农村15分钟政务服务圈。常态化开展“三走进·诉接速办”工作,启动网上“12345”,打造便民服务热线“总客服”。推进环保、应急等领域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健全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和轻微违法免罚清单。积极稳妥推进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健全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政策,推动“亩产效益”改革,促进要素配置精准化、效益最大化。加强城市区域建设用地、开发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更新评价和城镇地价动态监测,健全土地市级二级市场运行机制,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推进工业用地供应方式改革、低效产业用地再开发等试点。落实差异化信贷政策,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市县联动设立重点产业发展基金子基金,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加强对制造业的信贷支持,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做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探索形成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的淮安模式。实施天然气、农业用水等价格改革,建立协调衔接的劳动力、人才流动政策体系和交流机制。

加快推进国资国企和开发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深入贯彻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完成市属国有企业优化重组,实行扁平化管理,促进实体化转型,争取企业信用评级3A突破。加快开发园区去行政化改革步伐,重构重组管理体制,逐步剥离社会事务,推进市场化招商、灵活用人机制改革,强化审批、监管和服务赋权,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区区域评估政策落地。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支持工业园区申创国家级开发园区,促进各类开发园区争先进位。

拓展开放合作空间。充分把握RCEP签署、中欧投资协定达成等新机遇,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深化与日韩、东南亚、欧美等地区的经贸合作与产业对接。放大台资高地效应,高水准打造台商论坛,推动签约项目落地实施,高水平建设两岸现代农业合作试验区,创成淮安大运河文化带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促进淮台交流全面升级。深化淮昆台资经济协作,创新淮昆台资合作产业园运营管理机制,打造淮昆城际产业链。积极对接国家和省重大战略,发挥比较优势,加强区域协作联动,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抓住连淮扬镇高铁开通“一路向南”的机遇,谋划推进多层次、宽领域对接长三角中心区,积极引进产业、科技、人才等高端资源要素。与沿淮城市共同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重大项目规划实施,加快落实与中建集团合作项目,牵头成立人力资源区域发展等专业联盟,打造淮河生态经济带“媒体云”平台。加快建设宁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江宁开发区淮阴工业园和南京软件谷洪泽工业园,高水平打造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不断扩大宁淮挂钩合作成果。扎实推进援疆援藏工作,进一步深化与铁岭对口合作。

(五)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实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一体谋划推进城乡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走出富有淮安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提高中心城市能级品质。以“大市区”理念推进中心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计划投入875亿元,实施511个城建重点项目,不断增强城市集聚力辐射力。坚持以文为魂、以水为脉、以绿为韵、以人为本,编制实施淮安绿道网、大运河沿线城市空间品质提升、中央活力区有机更新、淮安区“四湖一垠一镇”等规划,不断优化空间、增强功能、提升品质。系统谋划和整体推进山阳湖片区开发和漕运城建设,加快实施中国水工科技馆、板闸遗址公园等重点项目,彰显河下古镇、大闸口、都天庙等历史文化街区特色,塑造清朗有序、特色鲜明的城市风貌,展现“运河之都”的时代魅力。

启动城市更新行动计划,改造老旧小区104个,新开工棚改房1.59万套,加大后街背巷环境整治力度,打造1-2个成片改造示范街区,塑造富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积极建设美丽宜居示范居住区。全面启动高铁商务区核心区建设,投入运营金融中心二期,高水平开发建设经贸大厦南侧、检察院东侧等地块,着力提升核心商圈功能和品位。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全面实施城市雨污分流和主城区控源截污,启动四季青污水处理厂搬迁,切实提高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全面整治提升“四高四河”沿线环境,进一步扮靓夜景观,优化天际线。坚持“房住不炒”,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完善市区城管体制机制,深化城管综合执法改革,强化市容秩序治理,做好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迎检工作,推动城市环境面貌持续改善。

打造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争取机场总规获批,开展三期工程前期工作,完善机场集疏运体系、口岸国际货运功能,推进与宝能集团的战略合作,争取开通国际全货机航线。加快宁淮铁路建设,开工高铁快运物流基地,开展沂淮铁路可行性研究。推进金宝航道、工业园区危化品码头、新港三期等前期工作,加快黄码港、洪泽新港等港口建设,研究组建港口集团,加强与上海港、宁波港等沿海港口集团的合作,力争开通至连云港海铁联运班列。推进长深高速淮连段扩建工程,建成429省道和247、420省道金湖段,加快建设327、264省道和344国道等干线公路,积极推进城市快速路二期和绕城干线前期工作。

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美丽宜居村庄达标创建和保留村庄改造提升,新增特色田园乡村10个、星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5个以上,美丽宜居乡村建成率超50%。聚焦沿路沿河沿湖产业带、文化带、风光带,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具有江淮特色的高品质示范社区,竣工农房改善项目90个以上,惠及2.1万多户。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强化改厕与农村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推进镇污水处理厂达标运行,建制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68.3%,启动农业废弃物集中回收处置工作,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新改建农村公路120公里、桥梁40座,开展新一轮路域环境整治,打造一批美丽示范路。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坚持“四个不摘”,继续推进特色产业引领、新型主体带动、复合经营吸纳、整村融合发展,持续改善脱贫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聚焦“人地钱”要素流动、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城乡经济融合等关键环节,加强改革创新,优化制度供给。深化交邮融合,促进城乡物流服务一体化,提高农村公交运营效率。支持盱眙县建设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全面推进镇街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健全宅基地资源有偿退出机制,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加快重点中心镇、一般特色镇建设,打造车桥、徐溜、蒋坝等美丽宜居小城镇,促进以镇带村一体发展。

(六)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切实保护好生态底色,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与管控。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建立全市“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严守“三线三区”管控边界,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优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对自然保护地、重要水源地、文物等实施特殊保护制度。完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和制度,建立市级土地利用计划数据库,规范化、常态化开展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和执行考核。有序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加强资源开发利用监管。

巩固提升污染防治成果。坚持减碳和减排、臭氧与PM2.5协同治理,推动落实“点位长”制,深入开展机动车船尾气、餐饮油烟等污染防治,建成大气环境质量网格化监测监控体系,探索数字化、智能化扬尘防控模式,实现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替代和全过程控制延伸。深化落实河长、湖长和断面长制,对现有生态样本河道进行扩面提质增效,积极推动“幸福河湖”建设,加快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统筹推进断面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港口船舶污染防治、黑臭水体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河湖生态缓冲区以及污水集中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净化工程,完成市县集中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完善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研究推进西南化工区搬迁后土地综合利用,实施重金属重点防控区专项整治,严控新增土壤污染。加快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提升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水平,积极建设“无废城市”。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有效化解涉环保项目“邻避”问题。

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规划,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全面推进国际湿地城市建设,基本建立湿地保护法律法规及专业规划体系,提升古淮河国家湿地公园功能,实施洪泽湖、白马湖、高宝湖等重要湿地修复工程,申创一批湿地保护小区。加快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统筹布局造林用地,科学开展造林工作。启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提升公共绿地功能品质,加快建设城市林荫道、林荫停车场、滨湖沿河绿道。巩固提升重点水域禁捕退捕成果,稳妥开展湖泊增殖渔业发展试点,加快实施退圩还湖、聚泥成岛、生态修复、入湖河道整治等工程。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建立健全绿色发展政策体系,鼓励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和清洁能源产业,推进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能源结构。新增市级以上绿色工厂10个以上,力争在创建国家级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上取得新突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提高到90%。

(七)牢牢守住安全稳定底线。强化风险意识,提升应急处突能力,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隐患,更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进一步压实“四方”责任,落实“五有一网格”要求,实行人、物、环境同查同防,管控好重点人群、重点场所,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做到可知可控、精准防控,以“防得住”保障“放得开”。着力提升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加强综合医院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专科建设,实施市传染病医院改扩建工程,健全基层疾控体系,加强防疫物资储备,构筑起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有力屏障。

主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高标准、高质量开展“三年大灶”,扎实推进化工和危化品、道路运输、建筑施工、非煤矿山、特种设备、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争创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强化科技支撑、资源保障、应急救援体系和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坚决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依法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活动,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和风险防控,排查化解问题楼盘、化工企业关停等领域风险,防止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加强对气象等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进一步做好防汛抗旱工作。

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加快市县镇三级社会治理指挥中心建设,巩固“1+4”基层治理模式,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健全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加快新一代雪亮技防工程和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健全扫黑除恶常态化推进机制,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淮安。强化源头治理,开展集中治理重复信访、处理信访积案工作,支持仲裁事业发展,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推进“强兵兴业”工程,夯实国防动员基础,积极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

(八)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力提升民生服务的优质化、均衡化、多元化、特色化水平。

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实施更加积极、更为精准的就业政策,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加大企业稳岗支持力度,实施多渠道灵活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新增城镇就业6万人。认真落实“富民创业贷”、创业补贴等扶持政策,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善工资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持续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加快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改扩建幼儿园13所、义务教育学校14所,建成普通高中3所;加强教育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市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教育综合评价改革,保障新高考顺利实施,规范校外培训;支持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促进产教融合,健全终身教育发展体系。推动建设苏北区域医疗高地,支持市一院打造高水平急诊医学中心,加快实施市二院东院区、宁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三级医院项目,启动市妇幼保健院二期工程,推进山阳医派传承创新,打造紧密型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建设6个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提升文化惠民质量,建成市广播电视中心,推进基层文化站点“十百千”示范工程,鼓励支持文艺精品创作,办好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加强红色遗产资源普查和保护,加快翔宇文化交流中心建设。着力打造特色体育名城,举办中国淮安首届国际马拉松赛,优化提升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成市体校新校区。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调整机制,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面征缴,确保社保基金安全运行。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深化医保基金监管方式创新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国家试点,推进医保公共服务向镇村延伸。深化共有产权房试点改革,推动新业态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住房公积金建制缴存。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稳步提高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残疾人“两项补贴”等标准。构建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医养、康养结合,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和社会养老机构标准化服务能力。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有效解决“养娃难”问题。

各位代表:

我们始终坚守人民情怀,今年计划投入资金144亿元,继续办好民生十件实事,项目涵盖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创业就业、城乡人居环境、特殊群体关爱、公共出行、文化惠民、全民健身、政务服务、餐饮质量安全等诸多领域,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注的问题和帮助最需要关注的人群。

各位代表:

历史上的淮安以九省通衢的枢纽地位,一度南船北马、商贾云集,成为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之一。今天的淮安已经迈入了高质量跨越发展的新阶段,拥有历史文化名城、伟人故里、运河之都、美食之乡、台资高地等闪亮名片,我们在内强“筋骨”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外塑“颜值”,通过积极主动地走出去、请进来,进一步增强自信心、提升开放度,不断开阔视野、拓宽路径,努力做好战略接轨、区域联动和发展融合的文章。要全方位宣传城市名片,以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为重点,精心策划宣传,展示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淮安的美誉度和知名度。要高规格举办论坛、展会、赛事等活动,广泛地请进来,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扩大“朋友圈”,让更多的优质资源和要素加速向淮安集聚。要深层次开展对接交流,善于借势借力,切实把上级的关心支持和外地的先进经验融入到自身的创新实践中,多方汇聚推动淮安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

各位代表: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我们不断创新行政方式,提升履职能力,高效规范务实做好各项工作,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我们要提升政治担当能力。强化理论学习和思想武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努力在“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中体现淮安的担当和作为。我们要提升改革发展能力。坚持系统性谋划,注重创造性实践,将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有机结合,深入践行“不做传统老路上的追随者、而做发展新路上的探路者”。坚持志不求易、事不避难,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推动改革行稳致远、纵深突破,着力破除经济发展的难点、群众反映的痛点、影响市场活力的堵点,不断提升应对复杂形势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我们要提升推动落实能力。谨记“荷花定律”启示,时刻反思“我抓了什么、做成了什么”,用坚持不懈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韧劲,一步一个脚印推动工作落实。深化效能建设,提高工作执行力,对经济运行、民生保障等工作实行闭环管理,对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建设等工作实行清单管理,对环境治理、安全生产等工作实行销号管理,咬定目标、压实责任、一抓到底。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步伐,提升信息辅助决策水平,形成重大决策部署台账化管理、全过程跟踪、智能化分析、自流程监督的工作格局。我们要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严格落实“五步法”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加快推进城市集中供热、节约用水、房屋使用安全管理等重点领域行政立法,进一步推动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和复议应诉工作。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更好发挥社会监督、舆论监督作用。健全政务公开机制,完善社会诚信系统,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我们要提升拒腐防变能力。认真落实市政府党组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加强党纪党规教育,完善工程建设、资源开发、公共资源交易、国有资产管理、国企经营等领域风险防范机制,充分发挥审计、财政监督作用,用制度管人管事管钱。厉行勤俭节约,严控“三公”经费预算,压减一般性支出,以我们的紧日子换取群众的好日子。

各位代表:

新的蓝图已经绘就,新的征程已经开启。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聚焦“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发展定位,围绕“四个淮安”工作布局,进一步抢抓机遇、振奋精神、凝心聚力、创新实干,奋力谱写“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淮安精彩篇章,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