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市委书记蔡丽新接受《新华日报》专访

2021-01-25 10:41 新华日报  

       编者按

1月25日,《新华日报》A2版刊发报道《率先试点“阳光扶贫” 织牢脱贫“安全网”——访淮安市委书记蔡丽新》,介绍淮安如何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前一年实现“十三五”42.2万低收入人口脱贫和170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达标任务,交上一份脱贫攻坚满意答卷。编辑现将原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率先试点“阳光扶贫”

织牢脱贫“安全网”

——访淮安市委书记蔡丽新

管伟法/摄

作为全省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的主战场之一,近年来,淮安把脱贫致富奔小康作为最大政治责任、最大民生工程,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前一年实现“十三五”42.2万低收入人口脱贫和170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达标任务,交上一份脱贫攻坚满意答卷。

记者:淮安在全省率先开展“阳光扶贫”工作试点,目前形成怎样的工作机制?

蔡丽新:脱贫致富奔小康,精准帮扶是前提。淮安围绕重点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问题,确立“精准扶贫脱贫、阳光透明监管”攻坚思路,在全省率先开展“阳光扶贫”工作试点,创新开发“阳光扶贫”监管系统。系统以资金管理为核心主线,以人和项目实名制为前提基础,以“信息化+制度化+公开化”为方法路径,对8个部门32条扶贫济困资金线归口录入、全程监管;对671个扶贫开发项目重塑流程、跟踪管理;对相关职能部门履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扶贫工作成效、成果巩固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当系统发现有返贫风险、临贫易贫户,相关部门即时予以帮扶,消除返贫风险。截至目前,该系统实现资金使用、对象识别、责任落实、过程监管、绩效评估“五个精准”,推动全市资金拨付使用率达99.4%。

王昊/摄

脱贫致富奔小康,科学的制度机制是保证。淮安建立健全市县镇村四级扶贫开发工作体系和市党政班子成员联系挂钩重点片区制度,全面落实“三个一”帮扶体系,对每个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落实一名帮扶责任人,对每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组建一个市县镇帮扶联动组,对每个带动增收项目组建一个项目帮扶组,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脱贫攻坚合力。

记者:淮安如何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蔡丽新:脱贫致富奔小康,发展产业是根本。淮安把培植扶贫产业、实施扶贫项目作为有力支撑,优选带动力强、参与度高的绿色食品、生态旅游和特优高效种植、特种健康养殖、特色生态休闲等优势特色产业。

持续打造“淮味千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切实增强产业扶贫整体实效,着力提高经济薄弱地区和建档立卡户内生动力,形成户有增收项目、村有特色产业、乡有主导产业、片区有产业带的局面。

王昊/摄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产业扶贫政策支持,全面落实“3+2”产业扶贫机制,“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5.3亿元,实施农业产业类扶贫项目297个,带动经济薄弱村集体增收全部超18万元标准,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达9188元。

在探索建立脱贫致富奔小康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机制方面,淮安大力开展“万企联万村 共走振兴路”行动,编制村居发展需求、企业合作项目、村企联建政策三项清单,建立常态对接、定期交流、挂钩指导、组团帮办、下沉服务五项机制,实施村企联建项目488个,村企联建桥梁越建越宽越建越实。

记者:脱贫致富奔小康,重点人群和片区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淮安如何有针对性地落实救助和兜底政策?

蔡丽新:淮安把扶贫着力点放在重点群体、重点片区,突出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中因病、残、老等原因导致脱贫难度较大的群体,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抓实建立教育资助数据库、落实资助政策等五项措施。实施特困群体“交钥匙”工程,鼓励低收入农户进入新型农村社区居住,6531户省定四类重点人群住房条件得到改善。为有效防止因疫返贫,淮安支持在淮各类企业吸纳本地群众就业,有效解决群众就业、企业用工难题。

王昊/摄

在确保全市170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达标出列基础上,淮安又排出548个面上低收入村,通过整合各类资源、资金、项目,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去年前11月,548个面上低收入村累计实现集体收入1.326亿元。在重点片区,淮安将关键工程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累计投入40亿元,实施饮水安全、交通出行等一批关键性工程,渠北、涟沭结合部、西南岗三个重点片区以及黄花塘革命老区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并通过省级考核验收。


来源 新华日报

融媒体编辑 曹盈

       编者按

1月25日,《新华日报》A2版刊发报道《率先试点“阳光扶贫” 织牢脱贫“安全网”——访淮安市委书记蔡丽新》,介绍淮安如何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前一年实现“十三五”42.2万低收入人口脱贫和170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达标任务,交上一份脱贫攻坚满意答卷。编辑现将原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率先试点“阳光扶贫”

织牢脱贫“安全网”

——访淮安市委书记蔡丽新

管伟法/摄

作为全省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的主战场之一,近年来,淮安把脱贫致富奔小康作为最大政治责任、最大民生工程,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前一年实现“十三五”42.2万低收入人口脱贫和170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达标任务,交上一份脱贫攻坚满意答卷。

记者:淮安在全省率先开展“阳光扶贫”工作试点,目前形成怎样的工作机制?

蔡丽新:脱贫致富奔小康,精准帮扶是前提。淮安围绕重点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问题,确立“精准扶贫脱贫、阳光透明监管”攻坚思路,在全省率先开展“阳光扶贫”工作试点,创新开发“阳光扶贫”监管系统。系统以资金管理为核心主线,以人和项目实名制为前提基础,以“信息化+制度化+公开化”为方法路径,对8个部门32条扶贫济困资金线归口录入、全程监管;对671个扶贫开发项目重塑流程、跟踪管理;对相关职能部门履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扶贫工作成效、成果巩固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当系统发现有返贫风险、临贫易贫户,相关部门即时予以帮扶,消除返贫风险。截至目前,该系统实现资金使用、对象识别、责任落实、过程监管、绩效评估“五个精准”,推动全市资金拨付使用率达99.4%。

王昊/摄

脱贫致富奔小康,科学的制度机制是保证。淮安建立健全市县镇村四级扶贫开发工作体系和市党政班子成员联系挂钩重点片区制度,全面落实“三个一”帮扶体系,对每个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落实一名帮扶责任人,对每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组建一个市县镇帮扶联动组,对每个带动增收项目组建一个项目帮扶组,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脱贫攻坚合力。

记者:淮安如何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蔡丽新:脱贫致富奔小康,发展产业是根本。淮安把培植扶贫产业、实施扶贫项目作为有力支撑,优选带动力强、参与度高的绿色食品、生态旅游和特优高效种植、特种健康养殖、特色生态休闲等优势特色产业。

持续打造“淮味千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切实增强产业扶贫整体实效,着力提高经济薄弱地区和建档立卡户内生动力,形成户有增收项目、村有特色产业、乡有主导产业、片区有产业带的局面。

王昊/摄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产业扶贫政策支持,全面落实“3+2”产业扶贫机制,“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5.3亿元,实施农业产业类扶贫项目297个,带动经济薄弱村集体增收全部超18万元标准,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达9188元。

在探索建立脱贫致富奔小康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机制方面,淮安大力开展“万企联万村 共走振兴路”行动,编制村居发展需求、企业合作项目、村企联建政策三项清单,建立常态对接、定期交流、挂钩指导、组团帮办、下沉服务五项机制,实施村企联建项目488个,村企联建桥梁越建越宽越建越实。

记者:脱贫致富奔小康,重点人群和片区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淮安如何有针对性地落实救助和兜底政策?

蔡丽新:淮安把扶贫着力点放在重点群体、重点片区,突出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中因病、残、老等原因导致脱贫难度较大的群体,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抓实建立教育资助数据库、落实资助政策等五项措施。实施特困群体“交钥匙”工程,鼓励低收入农户进入新型农村社区居住,6531户省定四类重点人群住房条件得到改善。为有效防止因疫返贫,淮安支持在淮各类企业吸纳本地群众就业,有效解决群众就业、企业用工难题。

王昊/摄

在确保全市170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达标出列基础上,淮安又排出548个面上低收入村,通过整合各类资源、资金、项目,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去年前11月,548个面上低收入村累计实现集体收入1.326亿元。在重点片区,淮安将关键工程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累计投入40亿元,实施饮水安全、交通出行等一批关键性工程,渠北、涟沭结合部、西南岗三个重点片区以及黄花塘革命老区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并通过省级考核验收。


来源 新华日报

融媒体编辑 曹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