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全力推动对台工作和台资集聚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原创 杨尚 管伟法 2021-03-12 17:14

市对台工作会议

暨淮安台资集聚示范区建设推进会召开

全力推动对台工作

和台资集聚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3月12日上午,全市对台工作会议暨淮安台资集聚示范区建设推进会召开,市委副书记、市长陈之常强调,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全力推动对台工作和台资集聚示范区高质量发展,为更好服务中央对台工作大局、加快淮安转型跨越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赵正兰主持会议。副市长王向红作工作报告。

陈之常要求,全市上下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中央、全省对台工作会议部署要求,更大力度推进台资集聚示范区建设,全力打造两岸融合发展新示范、江苏经贸文化交流新标杆、淮安高质量跨越发展新引擎。把握两岸融合发展机遇,立足新发展阶段、着眼新发展格局,抓住区域条件显著改善的契机,找准服务对台工作全局与服务淮安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切入点、着力点,以台资集聚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以深化淮台经贸交流合作为重点,不断提升淮台融合发展质效,巩固拓展淮安对台工作优势。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环境是金”意识,在对标找差中比学赶超,全力以赴攻项目,扎扎实实补短板,加快台资经济扩量提质增效,奋力谱写淮安对台工作新篇章。

陈之常指出,要瞄准关键增活力,务实开创台资集聚示范区建设新局。坚持把台资集聚示范区建设作为对台工作的重中之重,系统谋划、精准施策、务实推进,持续提升集聚能力、服务水平、示范效应,为淮安高质量跨越发展注入新活力。强化产业合作,围绕项目攻坚主动发力,巧借区域协同发展外力,提升台企创新发展内力,增强平台载体竞争能力,推动更多台企扎根淮安。深化交流交往,创品牌提高影响力,促进更多台胞亲近淮安。优化涉台服务,惠台政策要落实到位,合法权益要保护到位,特色服务要精准到位,吸引更多台商投资淮安。

陈之常强调,要定准责任聚合力,着力构建全市对台工作“一盘棋”格局。全市上下要自觉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思考谋划推进对台工作,压实责任、协调联动,突出党的领导引领作用,发挥对台干部关键作用,强化县区台办基石作用,确保中央和省市对台工作部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会上,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淮安区、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大运河办、淮阴工学院分别作交流发言。

看点

“十三五”期间,淮安全力开展台资重特大项目攻坚行动,务实推进台资集聚示范区建设,为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作出了贡献。

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设立台资项目近1400个,总投资200多亿美元,实际到账台资60多亿美元,形成了千家台企落户、千亿产值贡献、千名台商汇聚的良好局面,打造了“南有昆山,北有淮安”台资集聚新高地。

一是政策支持有力度

2016年,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淮安台资集聚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建立省联席会议制度,明确省分管领导牵头予以专题推进。

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推进台资集聚示范区核心区建设意见》《台资集聚示范区建设工作行动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为台资集聚示范区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二是淮昆协作有深度

省委书记娄勤俭专门作出“研究昆山试验区与淮安台资集聚区协同发展意见”批示,省发改委、省台办出台了《关于促进昆山试验区与淮安台资集聚示范区协同发展的意见》。

淮昆两地签署合作备忘录,成立淮昆台资产业合作联合协调理事会,共建淮昆台资合作产业园,已有南宝碳纤维零部件、福立旺钻石金刚线、昆淮智创园等30多个项目达成意向或签约。

三是载体打造有成效

连续十五年举办台商论坛,两岸参会嘉宾累计6000多人次,签约400多个项目。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常态化率团赴台举办“淮安周”、淮台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周,打响食博会品牌,积极融入两岸企业家峰会,促进淮台优势特色产业合作共赢。

打造两岸信息家电产业园、两岸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两岸现代农业合作试验区、淮阴台湾农民创业园等台资专业园区,为台企落户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是交流交往有情感

淮安大运河文化带获批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建成大陆首家台资集聚示范区展示中心、台商学院和台创学院,举办苏台(淮安)青年菁英峰会、两岸青年大运河文化体验营、淮台医院院长论坛、淮安·新北智慧社区对话等品牌活动,每年淮台交流突破2000人次。

五是台商服务有品牌

践行101%优质服务理念,在全国、全省率先出台关于促进淮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58条”、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惠台企9条”,在大陆首创副处级台商服务中心、首个实体化运作“一站即成”台商台胞服务中心,开展“与台企同行”“101%服务流动红旗”等特色服务活动,形成了网络化、精准化、法治化、特色化服务品牌,真正实现“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次办结、一站即成”。

融媒体记者 杨尚

摄影 管伟法

融媒体图片编辑 程钢 曹政

融媒体编辑 高尚杰

通讯员 唐传奇 王小宝 夏树宣

统筹 何渊

市对台工作会议

暨淮安台资集聚示范区建设推进会召开

全力推动对台工作

和台资集聚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3月12日上午,全市对台工作会议暨淮安台资集聚示范区建设推进会召开,市委副书记、市长陈之常强调,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全力推动对台工作和台资集聚示范区高质量发展,为更好服务中央对台工作大局、加快淮安转型跨越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赵正兰主持会议。副市长王向红作工作报告。

陈之常要求,全市上下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中央、全省对台工作会议部署要求,更大力度推进台资集聚示范区建设,全力打造两岸融合发展新示范、江苏经贸文化交流新标杆、淮安高质量跨越发展新引擎。把握两岸融合发展机遇,立足新发展阶段、着眼新发展格局,抓住区域条件显著改善的契机,找准服务对台工作全局与服务淮安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切入点、着力点,以台资集聚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以深化淮台经贸交流合作为重点,不断提升淮台融合发展质效,巩固拓展淮安对台工作优势。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环境是金”意识,在对标找差中比学赶超,全力以赴攻项目,扎扎实实补短板,加快台资经济扩量提质增效,奋力谱写淮安对台工作新篇章。

陈之常指出,要瞄准关键增活力,务实开创台资集聚示范区建设新局。坚持把台资集聚示范区建设作为对台工作的重中之重,系统谋划、精准施策、务实推进,持续提升集聚能力、服务水平、示范效应,为淮安高质量跨越发展注入新活力。强化产业合作,围绕项目攻坚主动发力,巧借区域协同发展外力,提升台企创新发展内力,增强平台载体竞争能力,推动更多台企扎根淮安。深化交流交往,创品牌提高影响力,促进更多台胞亲近淮安。优化涉台服务,惠台政策要落实到位,合法权益要保护到位,特色服务要精准到位,吸引更多台商投资淮安。

陈之常强调,要定准责任聚合力,着力构建全市对台工作“一盘棋”格局。全市上下要自觉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思考谋划推进对台工作,压实责任、协调联动,突出党的领导引领作用,发挥对台干部关键作用,强化县区台办基石作用,确保中央和省市对台工作部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会上,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淮安区、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大运河办、淮阴工学院分别作交流发言。

看点

“十三五”期间,淮安全力开展台资重特大项目攻坚行动,务实推进台资集聚示范区建设,为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作出了贡献。

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设立台资项目近1400个,总投资200多亿美元,实际到账台资60多亿美元,形成了千家台企落户、千亿产值贡献、千名台商汇聚的良好局面,打造了“南有昆山,北有淮安”台资集聚新高地。

一是政策支持有力度

2016年,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淮安台资集聚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建立省联席会议制度,明确省分管领导牵头予以专题推进。

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推进台资集聚示范区核心区建设意见》《台资集聚示范区建设工作行动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为台资集聚示范区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二是淮昆协作有深度

省委书记娄勤俭专门作出“研究昆山试验区与淮安台资集聚区协同发展意见”批示,省发改委、省台办出台了《关于促进昆山试验区与淮安台资集聚示范区协同发展的意见》。

淮昆两地签署合作备忘录,成立淮昆台资产业合作联合协调理事会,共建淮昆台资合作产业园,已有南宝碳纤维零部件、福立旺钻石金刚线、昆淮智创园等30多个项目达成意向或签约。

三是载体打造有成效

连续十五年举办台商论坛,两岸参会嘉宾累计6000多人次,签约400多个项目。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常态化率团赴台举办“淮安周”、淮台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周,打响食博会品牌,积极融入两岸企业家峰会,促进淮台优势特色产业合作共赢。

打造两岸信息家电产业园、两岸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两岸现代农业合作试验区、淮阴台湾农民创业园等台资专业园区,为台企落户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是交流交往有情感

淮安大运河文化带获批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建成大陆首家台资集聚示范区展示中心、台商学院和台创学院,举办苏台(淮安)青年菁英峰会、两岸青年大运河文化体验营、淮台医院院长论坛、淮安·新北智慧社区对话等品牌活动,每年淮台交流突破2000人次。

五是台商服务有品牌

践行101%优质服务理念,在全国、全省率先出台关于促进淮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58条”、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惠台企9条”,在大陆首创副处级台商服务中心、首个实体化运作“一站即成”台商台胞服务中心,开展“与台企同行”“101%服务流动红旗”等特色服务活动,形成了网络化、精准化、法治化、特色化服务品牌,真正实现“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次办结、一站即成”。

融媒体记者 杨尚

摄影 管伟法

融媒体图片编辑 程钢 曹政

融媒体编辑 高尚杰

通讯员 唐传奇 王小宝 夏树宣

统筹 何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