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当好美丽乡村建设“排头兵”——访涟水县五港镇薛桥村党总支书记李德明

©原创 刘华 吴海涛 2021-05-15 10:53

姓名:李德明

出生日期:1963年6月16日

入党时间:1996年7月1日

采访时间:2021年4月22日

位于涟水、灌南两县交界处的涟水县五港镇薛桥村,地理位置偏僻,人多地少,基础薄弱,过去为省定经济薄弱村。2002年,李德明担任村党总支书记,许下“竭尽全力,把薛桥村建设好”的承诺。2019年10月,薛桥村摘掉了“穷帽子”。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5万元。李德明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党员在乡村振兴中的实干担当。

“我是村支书,我不带头谁带头。”这是李德明常说的一句话。80多万元的粮食烘干机,他想方设法添置;合作社,他带头领办;土地流转,他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只要能带领百姓致富,他都勇于尝试。在他的带领下,2018年薛桥村成立集体农场,流转土地650亩,年收入4万元;新建粮食烘干房,年收入7.5万元;争取上级资金购买“正邦牧业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年分红24.75万元,到2020年,该村成为富裕村。

工作中,李德明以为群众办实实在在的事为准则,努力让村集体发展红利普惠于民。村路难行,他主动向上争取铺路指标,组织发动村民自筹一部分、向外招商引资一部分,解决了资金问题,实现全村水泥路全覆盖。村里农田排灌系统严重淤堵,灌水灌不上、排水排不出,他利用两年时间疏通所有排水沟、送水渠,解决了村民的一大难事。村民希望有更好的居住环境,他先后组织安装太阳能路灯136盏,绿化道路5公里,投入25万元新建村部文化健身广场。

“现在的日子比以前好了很多,但这远远不够。作为村支书,我的使命就是当好美丽乡村建设‘排头兵’,坚持不懈地为群众谋福祉,不断提升大家的幸福感。”李德明说。今年,该村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提出的“苦干新五年,冲刺百强县”号召,结合村里实际和现有资源,制定工作目标,力争2023年村集体收入超50万元、2025年超80万元。“要实现乡村振兴,我们薛桥有个‘三字诀’,那就是‘组、延、扩’。”李德明介绍,“组”就是村集体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由合作社牵头把种田大户和农户组织起来,为他们提供服务,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烘干加工、统一包装、集中销售,农户按照要求和标准种植的水稻,合作社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增加农户收入;“延”就是延伸产业链,在村原有一套粮食烘干机的基础上再上一套粮食烘干机和粮食加工设备、包装设备,通过加工稻谷,延伸产业链,提高粮食附加值,增加村集体收入;“扩”就是扩大土地流转面积,实现优质稻米种植1500亩、无公害绿色有机米种植500亩,利用注册的“苏选”优质大米品牌,放大品牌效应,拓宽销售渠道。

融媒体记者 刘华 吴海涛

融媒体编辑 白留伟

通讯员 胡峰 李锐

姓名:李德明

出生日期:1963年6月16日

入党时间:1996年7月1日

采访时间:2021年4月22日

位于涟水、灌南两县交界处的涟水县五港镇薛桥村,地理位置偏僻,人多地少,基础薄弱,过去为省定经济薄弱村。2002年,李德明担任村党总支书记,许下“竭尽全力,把薛桥村建设好”的承诺。2019年10月,薛桥村摘掉了“穷帽子”。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5万元。李德明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党员在乡村振兴中的实干担当。

“我是村支书,我不带头谁带头。”这是李德明常说的一句话。80多万元的粮食烘干机,他想方设法添置;合作社,他带头领办;土地流转,他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只要能带领百姓致富,他都勇于尝试。在他的带领下,2018年薛桥村成立集体农场,流转土地650亩,年收入4万元;新建粮食烘干房,年收入7.5万元;争取上级资金购买“正邦牧业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年分红24.75万元,到2020年,该村成为富裕村。

工作中,李德明以为群众办实实在在的事为准则,努力让村集体发展红利普惠于民。村路难行,他主动向上争取铺路指标,组织发动村民自筹一部分、向外招商引资一部分,解决了资金问题,实现全村水泥路全覆盖。村里农田排灌系统严重淤堵,灌水灌不上、排水排不出,他利用两年时间疏通所有排水沟、送水渠,解决了村民的一大难事。村民希望有更好的居住环境,他先后组织安装太阳能路灯136盏,绿化道路5公里,投入25万元新建村部文化健身广场。

“现在的日子比以前好了很多,但这远远不够。作为村支书,我的使命就是当好美丽乡村建设‘排头兵’,坚持不懈地为群众谋福祉,不断提升大家的幸福感。”李德明说。今年,该村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提出的“苦干新五年,冲刺百强县”号召,结合村里实际和现有资源,制定工作目标,力争2023年村集体收入超50万元、2025年超80万元。“要实现乡村振兴,我们薛桥有个‘三字诀’,那就是‘组、延、扩’。”李德明介绍,“组”就是村集体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由合作社牵头把种田大户和农户组织起来,为他们提供服务,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烘干加工、统一包装、集中销售,农户按照要求和标准种植的水稻,合作社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增加农户收入;“延”就是延伸产业链,在村原有一套粮食烘干机的基础上再上一套粮食烘干机和粮食加工设备、包装设备,通过加工稻谷,延伸产业链,提高粮食附加值,增加村集体收入;“扩”就是扩大土地流转面积,实现优质稻米种植1500亩、无公害绿色有机米种植500亩,利用注册的“苏选”优质大米品牌,放大品牌效应,拓宽销售渠道。

融媒体记者 刘华 吴海涛

融媒体编辑 白留伟

通讯员 胡峰 李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