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追寻红色印记】吴运铎和他的兵工厂

©原创 金义旻 2021-06-15 10:01

5月28日,记者跟随金湖县金南镇副镇长吴秋实,来到“红色金南”人民兵工精神馆,追溯吴运铎和他的兵工厂的点点滴滴,缅怀革命先烈,追寻红色印记。

1941年秋,新四军军部决定抽调一批骨干,为二师建立兵工厂,这副重担落到了吴运铎和他的几名战友肩上。时任二师副师长罗炳辉交给吴运铎的任务是,建立一个年产60万发子弹的工厂。1941年9月29日,吴运铎带着7名技工来到师部修械厂所在地——高邮县金沟区平安乡的小朱庄(今金湖县金南镇福寿村),修械厂借用的两间草房成了建厂基地。

从三河里搜寻打捞出一批急需的钢材,军工部又想方设法送来皮带车床、皮带钻床、牛头刨床各一台,一下子有了这么多家当,吴运铎他们喜笑颜开。在征得住持日光和尚同意后,子弹厂建到了仙墩庙。在大雄宝殿里安装起机床,建立起机械加工车间;在庙门外搭了席棚,砌了打铁炉,支起风箱、铁砧,算是锻工车间,还建起了一个木型车间。

接下来,吴运铎开始了他的子弹设计。当时他连最简单的设计工具都没有,就自己动手制作。制图用的丁字尺、三角板,他自己用木片钉,绘图板则是在一块木板上铺上一张白纸。首先设计的是子弹厂的心脏设备——冲压子弹的大冲床。根据当时的条件,吴运铎设计出一种螺旋冲床,既以人力作动力,又便于拆装转移。这种冲床的核心部件是一根又粗又长的螺旋杆,有半吨重,还必须加工成中间粗、两头细的形状。他们没有起重机,更没有大型锻压设备,只有打铁的铁锤。怎么办?只有用笨办法加工:在屋外的空地上,临时砌一座大炉,支起风箱,又在炉旁安上铁砧,四周搭起一人多高的木架,上面铺层木板,又在旁边安装了滑轮车。螺旋杆的中段在炉上烧红了,就用滑轮车拖到铁砧边竖起来。没有加工螺纹的铣床,吴运铎就和钳工们一起硬是用钢凿一下一下地凿出来,凿得大家两手都起了血泡。

正是凭着一双手,吴运铎和战友们相继制成了生产子弹的所有工具和机床,年产60万发子弹的子弹厂就这样诞生了。

子弹厂建成不久,二师军工部便下达了研制迫击炮弹的任务。吴运铎从来没有造过炮弹,只好走仿制的路子,找来各种未爆炸的炮弹,拆下一个个零件,并把弹壳、弹尾、信管锯开,反复揣摩,搞清每个零件的构造与作用,以掌握其构造原理与制造技术。不久,他根据自己的理解,按照子弹厂现有条件,设计出迫击炮弹图样,经过三次试验,终于获得成功。

在敌后游击战争中,地雷轻便灵巧,易于使用,杀伤力又大,军工部向吴运铎下达研制各种地雷的任务。经过他努力钻研、几经周折,先后研制出定时地雷、脚踏地雷、拉火地雷等。1943年,他又成功研制了枪榴弹。次年初,日伪军对淮南抗日根据地发起大规模“扫荡”,并到处构筑碉堡。为了削平林立的敌碉堡群,二师师部决定研制用于攻坚的平射炮,军工部着手筹建炮厂,由吴运铎负责主持整个设计和制造工作。他不负所望研制成功,到同年秋天共造出36门平射炮和大批炮弹。吴运铎设计制造的大炮在前线大显神威,将日伪军精心构筑的坚固碉堡一一摧毁。根据实战情况,他又不断加以改进,炮口口径由36毫米增加到42毫米,射程提高到4000米,为取得人民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研制武器弹药,时时伴随着生命危险。吴运铎3次身负重伤,但他以钢铁般的意志,一次次从死亡线上挣扎过来,又顽强地回到战斗岗位。

1941年的一天黄昏,二师军工部要求修复一批废迫击炮弹。吴运铎立即带人为废炮弹除锈、填药、安装弹尾、尾管、引信,可是没有引火的炸药——雷汞。在从废旧雷管里挖取雷汞时,意外发生了。一声巨响,雷管在吴运铎的左手上爆炸了。

爆炸声惊动了车间里所有的工人,大家立即涌进吴运铎的房间。只见他已成了一个“血人”,左手4个手指被炸飞,鲜血直流;左腿膝盖炸有碗口大的伤,膝盖骨暴露在伤口外,血顺着裤管口往外流;左眼血肉模糊。工人们赶忙抬起他直奔附近的三分所医院。

这是吴运铎第二次负伤。他昏迷不醒,生命垂危。有时,他猛地从病床上跳下来,挥舞缠满绷带的胳膊,想往大门外跑,还大喊:“前方等着要炮弹啦!”刚一着地又重重摔倒,昏了过去。护士们含着眼泪将他抬上病床。有时,他突然用右手使劲撕开包扎伤口的绷带,一边撕一边叫:“为什么把我的手捆起来呀!不好干活啦!”伤口被撕得鲜血淋漓,喊叫中他又昏了过去。护士们只得轮流守在他的病床边。大家背地里都在悄悄流泪,为他的生命担忧。

10多天后,吴运铎奇迹般地从死亡线上挣扎过来。由于伤势太重,加上医院条件差,吴运铎的伤口迟迟未能愈合。但他急着回子弹厂,拄着拐棍成天缠着院长要求出院。院长没有办法,最后约定每两天去附近医院换一次药。出院那天,他脖子上挂个三角巾,吊起左手,找根竹竿当拐杖,咬着牙走了20多里路,顽强地回到战斗岗位。

1947年,吴运铎担任大连联合兵工企业建新公司工程部副部长兼引信厂厂长。在一次试验中,炮弹爆炸,他第3次倒在血泊中,左手腕、右脚均被炸断,右眼又被崩进一块弹片,终日躺在床上不能动弹。他以顽强的毅力,又一次从死神手里挣扎出来。

融媒体记者 金义旻

融媒体编辑 曹盈

5月28日,记者跟随金湖县金南镇副镇长吴秋实,来到“红色金南”人民兵工精神馆,追溯吴运铎和他的兵工厂的点点滴滴,缅怀革命先烈,追寻红色印记。

1941年秋,新四军军部决定抽调一批骨干,为二师建立兵工厂,这副重担落到了吴运铎和他的几名战友肩上。时任二师副师长罗炳辉交给吴运铎的任务是,建立一个年产60万发子弹的工厂。1941年9月29日,吴运铎带着7名技工来到师部修械厂所在地——高邮县金沟区平安乡的小朱庄(今金湖县金南镇福寿村),修械厂借用的两间草房成了建厂基地。

从三河里搜寻打捞出一批急需的钢材,军工部又想方设法送来皮带车床、皮带钻床、牛头刨床各一台,一下子有了这么多家当,吴运铎他们喜笑颜开。在征得住持日光和尚同意后,子弹厂建到了仙墩庙。在大雄宝殿里安装起机床,建立起机械加工车间;在庙门外搭了席棚,砌了打铁炉,支起风箱、铁砧,算是锻工车间,还建起了一个木型车间。

接下来,吴运铎开始了他的子弹设计。当时他连最简单的设计工具都没有,就自己动手制作。制图用的丁字尺、三角板,他自己用木片钉,绘图板则是在一块木板上铺上一张白纸。首先设计的是子弹厂的心脏设备——冲压子弹的大冲床。根据当时的条件,吴运铎设计出一种螺旋冲床,既以人力作动力,又便于拆装转移。这种冲床的核心部件是一根又粗又长的螺旋杆,有半吨重,还必须加工成中间粗、两头细的形状。他们没有起重机,更没有大型锻压设备,只有打铁的铁锤。怎么办?只有用笨办法加工:在屋外的空地上,临时砌一座大炉,支起风箱,又在炉旁安上铁砧,四周搭起一人多高的木架,上面铺层木板,又在旁边安装了滑轮车。螺旋杆的中段在炉上烧红了,就用滑轮车拖到铁砧边竖起来。没有加工螺纹的铣床,吴运铎就和钳工们一起硬是用钢凿一下一下地凿出来,凿得大家两手都起了血泡。

正是凭着一双手,吴运铎和战友们相继制成了生产子弹的所有工具和机床,年产60万发子弹的子弹厂就这样诞生了。

子弹厂建成不久,二师军工部便下达了研制迫击炮弹的任务。吴运铎从来没有造过炮弹,只好走仿制的路子,找来各种未爆炸的炮弹,拆下一个个零件,并把弹壳、弹尾、信管锯开,反复揣摩,搞清每个零件的构造与作用,以掌握其构造原理与制造技术。不久,他根据自己的理解,按照子弹厂现有条件,设计出迫击炮弹图样,经过三次试验,终于获得成功。

在敌后游击战争中,地雷轻便灵巧,易于使用,杀伤力又大,军工部向吴运铎下达研制各种地雷的任务。经过他努力钻研、几经周折,先后研制出定时地雷、脚踏地雷、拉火地雷等。1943年,他又成功研制了枪榴弹。次年初,日伪军对淮南抗日根据地发起大规模“扫荡”,并到处构筑碉堡。为了削平林立的敌碉堡群,二师师部决定研制用于攻坚的平射炮,军工部着手筹建炮厂,由吴运铎负责主持整个设计和制造工作。他不负所望研制成功,到同年秋天共造出36门平射炮和大批炮弹。吴运铎设计制造的大炮在前线大显神威,将日伪军精心构筑的坚固碉堡一一摧毁。根据实战情况,他又不断加以改进,炮口口径由36毫米增加到42毫米,射程提高到4000米,为取得人民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研制武器弹药,时时伴随着生命危险。吴运铎3次身负重伤,但他以钢铁般的意志,一次次从死亡线上挣扎过来,又顽强地回到战斗岗位。

1941年的一天黄昏,二师军工部要求修复一批废迫击炮弹。吴运铎立即带人为废炮弹除锈、填药、安装弹尾、尾管、引信,可是没有引火的炸药——雷汞。在从废旧雷管里挖取雷汞时,意外发生了。一声巨响,雷管在吴运铎的左手上爆炸了。

爆炸声惊动了车间里所有的工人,大家立即涌进吴运铎的房间。只见他已成了一个“血人”,左手4个手指被炸飞,鲜血直流;左腿膝盖炸有碗口大的伤,膝盖骨暴露在伤口外,血顺着裤管口往外流;左眼血肉模糊。工人们赶忙抬起他直奔附近的三分所医院。

这是吴运铎第二次负伤。他昏迷不醒,生命垂危。有时,他猛地从病床上跳下来,挥舞缠满绷带的胳膊,想往大门外跑,还大喊:“前方等着要炮弹啦!”刚一着地又重重摔倒,昏了过去。护士们含着眼泪将他抬上病床。有时,他突然用右手使劲撕开包扎伤口的绷带,一边撕一边叫:“为什么把我的手捆起来呀!不好干活啦!”伤口被撕得鲜血淋漓,喊叫中他又昏了过去。护士们只得轮流守在他的病床边。大家背地里都在悄悄流泪,为他的生命担忧。

10多天后,吴运铎奇迹般地从死亡线上挣扎过来。由于伤势太重,加上医院条件差,吴运铎的伤口迟迟未能愈合。但他急着回子弹厂,拄着拐棍成天缠着院长要求出院。院长没有办法,最后约定每两天去附近医院换一次药。出院那天,他脖子上挂个三角巾,吊起左手,找根竹竿当拐杖,咬着牙走了20多里路,顽强地回到战斗岗位。

1947年,吴运铎担任大连联合兵工企业建新公司工程部副部长兼引信厂厂长。在一次试验中,炮弹爆炸,他第3次倒在血泊中,左手腕、右脚均被炸断,右眼又被崩进一块弹片,终日躺在床上不能动弹。他以顽强的毅力,又一次从死神手里挣扎出来。

融媒体记者 金义旻

融媒体编辑 曹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