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争当表率 争做示范 走在前列】我市强化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

©原创 左文东 2021-06-17 10:18

近年来,我市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抓手,大力厚植科技创新沃土,科技主要指标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壮大,科技创新资源持续集聚,但创新型企业偏少、产业层次偏低、创新支撑不足等短板仍然存在。“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始终坚持创新驱动战略,突出以创新赋能产业发展,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速集聚创新资源要素,全面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融合。

培育壮大创新载体。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全链条科技型企业孵化育成体系,“十四五”期间建成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200家。实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行动,突出国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平台建设,大力提升公共研发和服务能力。支持驻淮高校科研院所牵头建设一批高新技术研究实验室,开展前瞻性技术研发和高端技术突破,建设10个重大创新服务平台。推进新型研发机构扩量提质,打通应用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创新链条,引进建设40家新型研发机构。

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深入开展宁淮科技合作、台企创新促进行动、长三角科创圈城市技术转移共同体建设,构建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升全市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加大科技金融扶持力度,探索建立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股权众筹等金融服务机制,用好“苏科贷”“高企贷”“人才贷”,有序扩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规模。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和版权示范城市,努力形成一批高价值知识产权组合。

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实施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提升行动,创建省级新材料产业创新中心、食品产业创新中心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提升特色产业、骨干企业、主导产品的核心优势。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联合开展技术研发攻关,力争形成一批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成果,培育形成3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链条。建立覆盖企业初创、成长、发展等不同阶段的政策体系,形成以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瞪羚”“独角兽”等创新型领军企业为骨干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强化创新人才支撑。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深化“淮上英才计划”,加强留创园建设,吸引海外专家人才来淮工作,鼓励企业在海外建设“人才飞地”,打造“研究在外、转化在淮”新模式。加大“名校优生”引进力度,开展“千企百校”“雁归”“留凤”等专项行动,大力储备优秀年轻人才。打造“淮安人才日”特色平台,吸引国内外高端学术会议、专业发展论坛在淮举办或设立永久会址。

融媒体记者 左文东

融媒体编辑 曹盈

通讯员 陈明 王小青

近年来,我市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抓手,大力厚植科技创新沃土,科技主要指标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壮大,科技创新资源持续集聚,但创新型企业偏少、产业层次偏低、创新支撑不足等短板仍然存在。“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始终坚持创新驱动战略,突出以创新赋能产业发展,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速集聚创新资源要素,全面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融合。

培育壮大创新载体。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全链条科技型企业孵化育成体系,“十四五”期间建成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200家。实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行动,突出国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平台建设,大力提升公共研发和服务能力。支持驻淮高校科研院所牵头建设一批高新技术研究实验室,开展前瞻性技术研发和高端技术突破,建设10个重大创新服务平台。推进新型研发机构扩量提质,打通应用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创新链条,引进建设40家新型研发机构。

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深入开展宁淮科技合作、台企创新促进行动、长三角科创圈城市技术转移共同体建设,构建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升全市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加大科技金融扶持力度,探索建立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股权众筹等金融服务机制,用好“苏科贷”“高企贷”“人才贷”,有序扩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规模。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和版权示范城市,努力形成一批高价值知识产权组合。

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实施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提升行动,创建省级新材料产业创新中心、食品产业创新中心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提升特色产业、骨干企业、主导产品的核心优势。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联合开展技术研发攻关,力争形成一批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成果,培育形成3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链条。建立覆盖企业初创、成长、发展等不同阶段的政策体系,形成以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瞪羚”“独角兽”等创新型领军企业为骨干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强化创新人才支撑。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深化“淮上英才计划”,加强留创园建设,吸引海外专家人才来淮工作,鼓励企业在海外建设“人才飞地”,打造“研究在外、转化在淮”新模式。加大“名校优生”引进力度,开展“千企百校”“雁归”“留凤”等专项行动,大力储备优秀年轻人才。打造“淮安人才日”特色平台,吸引国内外高端学术会议、专业发展论坛在淮举办或设立永久会址。

融媒体记者 左文东

融媒体编辑 曹盈

通讯员 陈明 王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