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追寻红色印记】华中分局苏皖边区政府华中军区在两淮

©原创 王舒 2021-06-28 10:20

一场阵雨,暂压暑热。日前,记者与市委党史工办资料处处长成静一同来到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追寻7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在华中地区探索政权建设的红色记忆。

纪念馆资料科科长於剑山介绍,为了庆祝建党100周年,纪念馆补充更新了相关展陈。漫步馆内,伴随於剑山的讲述,中国共产党华中分局、苏皖边区政府、华中军区在两淮的奋斗史,渐渐展现在眼前。

建立华中分局是党中央在1945年9月19日的指示中首先提出来的,“罗荣桓到东北工作,将山东局改为华东局,陈毅、饶漱石到山东工作,现在的华中局改为分局,受华东局领导,其人员另行配备”。中央军委还决定成立华中军区(即苏皖军区)。

华中分局和苏皖边区政府、华中军区的工作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成立到1946年6月内战全面爆发前为第一阶段,内战全面爆发至撤出两淮为第二阶段,撤出两淮后为第三阶段。

第一阶段工作主要是巩固和建设解放区。这一阶段的前半段,老解放区的工作中心是查租查息,开展冬季大生产运动,而各级党委政府则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巩固新解放区上。从1945年12月中旬开始,边区掀起声势浩大的反奸运动,各新解放区都建立了民兵、农、工、青、妇、少等群众组织。广大群众在群众团体的指导下,向地主、资本家说理算账,农民减少了租息,有的还得到了地主为清还多收的地租而抵偿的土地,工人和雇工则增加了工资。在此期间,边区政府还对旧政权进行改造,废除全边区1391个乡的保甲制,各级政府组成人员均由人民选举产生。第一阶段后半段的工作侧重于恢复和发展各项建设事业,组织开展全体党政军民学的大生产运动,医治战争创伤。这一时期,文教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全边区共有大学和专科学校9所、中学77所、小学8688所,无论是教职员还是在校学生,都较战前和战时显著增加。1946年2月,边区教育厅编印了中小学各种教材24本。边区出版业繁荣,共有报刊30余种,刊印书籍60余种。各种文化学术团体纷纷成立,文化学术气氛空前活跃。设备较好的医院大大增加,单清江市就由原来的一所增至五所,卫生部门组织医务人员到农村巡回医疗,并动员社会医生开展防疫治病,为人民解除病痛,伤寒等流行病在很多地区大体肃清。

第二阶段工作主要是加紧土改,奋起自卫。华中分局首先在淮安县石塘区鹅钱乡进行土改试点,然后向全边区推开。即使在全面内战的隆隆炮火声中,土改工作也没有停顿,不但完成了任务,进展较快的地区还开展了土地复查工作。经过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苏皖解放区有1500万农民获得了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巩固了解放区。

其间,华中分局作出“关于目前自卫战争的工作指示”,要求各地进行投入动员,并就补充主力、就地坚持、后勤供应、机关疏散精简等作出详细规定。苏皖边区政府成立自卫备战委员会,具体领导边区的备战工作。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用尽一切力量协助主力,从兵员补充、通讯联络到油盐菜蔬供给等,都尽力满足部队和战争的需要。广大民兵还积极配合主力行动,担任袭扰警戒等任务。当时,整个苏皖解放区组织了数以百万计的支前大军,抬担架、运粮草,仅三四万人的淮安城,一次就组织了4000多人的担架队,同时有400多名妇女儿童主动报名到战地医院看护伤员,边区形成了党政军民万众一心御强敌的生动局面。

第三阶段工作主要是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从两淮撤退后,华中分局作出“关于淮阴撤退后时局与任务的指示”,并就如何坚持敌后游击战争连续发出指示,这对华中地区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946年12月,华中分局决定由饶子健等7人组成淮北党政军事委员会。次年1月18日,以华野九纵一部250多名地方干部组成的淮北挺进支队,完成恢复淮北根据地的任务。经过艰苦的斗争,到7月份,淮泗、淮宝两个县政权和16个区政权、130个乡政权先后建立。10月份,随着我主力向南运动,淮北挺进支队乘胜克敌,进一步稳定和巩固了泗南、泗阳、泗沭政权。

1947年下半年,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11月份,华中分局决定,撤销苏北、苏中区建制,成立华中工委、华中行政办事处和华中指挥部,统一领导整个华中党政军民工作。至此,华中分局、苏皖边区政府和华中军区结束了历史使命。

融媒体记者 王舒

融媒体编辑 曹盈

一场阵雨,暂压暑热。日前,记者与市委党史工办资料处处长成静一同来到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追寻7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在华中地区探索政权建设的红色记忆。

纪念馆资料科科长於剑山介绍,为了庆祝建党100周年,纪念馆补充更新了相关展陈。漫步馆内,伴随於剑山的讲述,中国共产党华中分局、苏皖边区政府、华中军区在两淮的奋斗史,渐渐展现在眼前。

建立华中分局是党中央在1945年9月19日的指示中首先提出来的,“罗荣桓到东北工作,将山东局改为华东局,陈毅、饶漱石到山东工作,现在的华中局改为分局,受华东局领导,其人员另行配备”。中央军委还决定成立华中军区(即苏皖军区)。

华中分局和苏皖边区政府、华中军区的工作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成立到1946年6月内战全面爆发前为第一阶段,内战全面爆发至撤出两淮为第二阶段,撤出两淮后为第三阶段。

第一阶段工作主要是巩固和建设解放区。这一阶段的前半段,老解放区的工作中心是查租查息,开展冬季大生产运动,而各级党委政府则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巩固新解放区上。从1945年12月中旬开始,边区掀起声势浩大的反奸运动,各新解放区都建立了民兵、农、工、青、妇、少等群众组织。广大群众在群众团体的指导下,向地主、资本家说理算账,农民减少了租息,有的还得到了地主为清还多收的地租而抵偿的土地,工人和雇工则增加了工资。在此期间,边区政府还对旧政权进行改造,废除全边区1391个乡的保甲制,各级政府组成人员均由人民选举产生。第一阶段后半段的工作侧重于恢复和发展各项建设事业,组织开展全体党政军民学的大生产运动,医治战争创伤。这一时期,文教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全边区共有大学和专科学校9所、中学77所、小学8688所,无论是教职员还是在校学生,都较战前和战时显著增加。1946年2月,边区教育厅编印了中小学各种教材24本。边区出版业繁荣,共有报刊30余种,刊印书籍60余种。各种文化学术团体纷纷成立,文化学术气氛空前活跃。设备较好的医院大大增加,单清江市就由原来的一所增至五所,卫生部门组织医务人员到农村巡回医疗,并动员社会医生开展防疫治病,为人民解除病痛,伤寒等流行病在很多地区大体肃清。

第二阶段工作主要是加紧土改,奋起自卫。华中分局首先在淮安县石塘区鹅钱乡进行土改试点,然后向全边区推开。即使在全面内战的隆隆炮火声中,土改工作也没有停顿,不但完成了任务,进展较快的地区还开展了土地复查工作。经过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苏皖解放区有1500万农民获得了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巩固了解放区。

其间,华中分局作出“关于目前自卫战争的工作指示”,要求各地进行投入动员,并就补充主力、就地坚持、后勤供应、机关疏散精简等作出详细规定。苏皖边区政府成立自卫备战委员会,具体领导边区的备战工作。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用尽一切力量协助主力,从兵员补充、通讯联络到油盐菜蔬供给等,都尽力满足部队和战争的需要。广大民兵还积极配合主力行动,担任袭扰警戒等任务。当时,整个苏皖解放区组织了数以百万计的支前大军,抬担架、运粮草,仅三四万人的淮安城,一次就组织了4000多人的担架队,同时有400多名妇女儿童主动报名到战地医院看护伤员,边区形成了党政军民万众一心御强敌的生动局面。

第三阶段工作主要是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从两淮撤退后,华中分局作出“关于淮阴撤退后时局与任务的指示”,并就如何坚持敌后游击战争连续发出指示,这对华中地区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946年12月,华中分局决定由饶子健等7人组成淮北党政军事委员会。次年1月18日,以华野九纵一部250多名地方干部组成的淮北挺进支队,完成恢复淮北根据地的任务。经过艰苦的斗争,到7月份,淮泗、淮宝两个县政权和16个区政权、130个乡政权先后建立。10月份,随着我主力向南运动,淮北挺进支队乘胜克敌,进一步稳定和巩固了泗南、泗阳、泗沭政权。

1947年下半年,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11月份,华中分局决定,撤销苏北、苏中区建制,成立华中工委、华中行政办事处和华中指挥部,统一领导整个华中党政军民工作。至此,华中分局、苏皖边区政府和华中军区结束了历史使命。

融媒体记者 王舒

融媒体编辑 曹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