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追寻红色印记】洪泽湖上坚持斗争58天

©原创 左文东 2021-07-21 10:32

“洪泽湖上坚持斗争的胜利,意义是极其深远的。”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洪泽区党史办管玉英如是感慨。洪泽湖上坚持斗争58天,不仅牵制了敌人的主力、配合了正面战场、在华中敌后树立了一面旗帜,也贯彻了“正面战场与开展敌后游击斗争相结合”的战略方针。同时,洪泽湖上坚持斗争的胜利,使洪泽湖成为淮北挺进支队重返淮北、收复失地的重要依托,也为我党保存了一批干部和武装。跟随管玉英的描述,记者的思绪回到了湖区斗争的年代。

1946年7月,国民党重兵进攻淮北地区。8月底,根据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我军主力在宿北大捷后北撤山东地区,淮安地区军民进入艰苦的敌后坚持时期。

1946年11月底,洪泽湖附近陆地都被敌军占领,洪泽湖周边各县党政干部、地方武装及其家属,华中七分区未撤走的工作人员和拂晓报社人员,一共2000多人被迫撤入洪泽湖湖荡之中。

彼时,湖区天寒地冻,湖上船少人多,整个地区又被重重封锁,物资难以进入,湖上的干部和武装人员陷入困境。但是,他们没有放弃斗志和希望,“与洪泽湖共存亡”成为大家共同的誓言。他们迅速成立中国共产党洪泽湖临时工作委员会,推选七地委敌工部部长姚克为工委书记,确立了武装长期坚持洪泽湖上斗争的方针。

工委成立后立即开展工作,一方面,疏散老弱和非战斗人员,把他们分批送上陆地,到敌占区分散隐蔽下来;一方面,成立洪泽湖军事指挥部,将精锐人员统一组编武装,利用洪泽湖湖面广阔、滩多水浅、水草较多以及群众基础良好等特点,开展机动灵活的水上游击战争,猛烈打击进入洪泽湖区域的敌人,一次次粉碎敌人下湖“清剿”的企图。

为了适应斗争,工委积极开展地下斗争, 在敌占区设法建立地下党组织,并建立情报站,不断为工委和指挥部提供敌人活动的基本情况和各种急需物品,为牵制、打击、瓦解敌人创造了条件。

虽然工委尽力补充物资,但湖上的生活依然十分艰苦。敌人把渔民的船只都严密控制起来,甚至一度不允许渔民下湖捕鱼割草,几乎切断了湖上人员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湖上部队一天只能吃两顿,而且只有小麦,几乎没有菜、肉,只能靠捕鱼补充营养。当时,正值隆冬,气候寒冷,湖上人员却严重缺乏棉被。为了御寒,他们采集芦花编成芦花毯子,还编了顺口溜:“武工队,不简单,芦花编成羊毛毯,既挡风,又驱寒,挂在船头当钢板。”当时在吃粮困难的情况下,湖上还有许多来不及撤走的伤病员。为了解决伤病员的生活、护理问题,渔民群众宁可自己不吃也要把粮食省下来让伤病员吃。湖上无法解决药品,为了给伤病员清洗换药,医护人员用仅有的一点盐和油制成盐水、油纱布,为伤员洗伤口,才使得一些伤病员恢复了健康。

艰苦的条件下,人民群众是湖上人员的最大依靠。不管敌人的封锁多么严密,沿湖的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利用下湖捕鱼、割草、砍芦柴的机会,给湖上送情报和物资。在军民的齐心协力下,湖上人员克服了许多困难,战胜了敌人的经济封锁,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斗志和乐观情绪。

湖上坚持两个月,拂晓报社出了近20期的报纸,条条船上都有报看,对士气鼓舞很大。《拂晓报》还经过地下党支部和情报组织,散发到沿湖许多地区,有的还传到盱眙、临淮头的国民党军队和还乡团手里,有的通过鱼商的手散发到邳、睢、铜等地,使敌占区的人们知道洪泽湖还是共产党的天下。40多天过去了,粮食和弹药眼看接济不上了,《拂晓报》的电台只能收不能发,和上级联系不上,几百人的武装在湖上坚持,困难是不难想象的。工委几次派人外出与上级联系都无音讯。最后,工委根据大家的意见,决定再派报社熟悉运东情况的谈一菲和五河县委组织部长柳林通过关系到运东去找华中分局。他们经过不少曲折,终于找到了华中分局,汇报了敌后洪泽湖上坚持斗争的情况。

1947年1月18日,根据华中分局决定,以饶子健、赵汇川、王学武、王烽舞等同志为首组成的淮北挺进支队的七十七团、八十一团、骑兵大队及一部分地方干部顶着刺骨的寒风,从宿迁到皂河之间强渡运河,重返淮北。1月23日,淮北挺进支队立即派两名联络员化装成国民党部队的军官进入洪泽湖与工委联系。当工委负责同志见到他们带来的淮北挺进支队首长的慰问信后,高兴得热泪盈眶。大家知道主力打回淮北后,欣喜若狂,几十艘钢板划子立即起锚扬帆,向成子湖进发。24日,工委几位负责同志和副指挥贺庆在洪泽湖北岸的谢咀和淮北挺进支队首长饶子健、赵汇川等胜利会师,58天湖上斗争结束。

从11月底至次年1月底,洪泽湖湖上武装在缺衣少粮的环境中坚持了整整58天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不仅战胜了敌人,也磨练了自己,为解放淮北地区积蓄了力量,也为将来的建设培养了人才。

融媒体记者 左文东

融媒体编辑 曹盈

“洪泽湖上坚持斗争的胜利,意义是极其深远的。”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洪泽区党史办管玉英如是感慨。洪泽湖上坚持斗争58天,不仅牵制了敌人的主力、配合了正面战场、在华中敌后树立了一面旗帜,也贯彻了“正面战场与开展敌后游击斗争相结合”的战略方针。同时,洪泽湖上坚持斗争的胜利,使洪泽湖成为淮北挺进支队重返淮北、收复失地的重要依托,也为我党保存了一批干部和武装。跟随管玉英的描述,记者的思绪回到了湖区斗争的年代。

1946年7月,国民党重兵进攻淮北地区。8月底,根据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我军主力在宿北大捷后北撤山东地区,淮安地区军民进入艰苦的敌后坚持时期。

1946年11月底,洪泽湖附近陆地都被敌军占领,洪泽湖周边各县党政干部、地方武装及其家属,华中七分区未撤走的工作人员和拂晓报社人员,一共2000多人被迫撤入洪泽湖湖荡之中。

彼时,湖区天寒地冻,湖上船少人多,整个地区又被重重封锁,物资难以进入,湖上的干部和武装人员陷入困境。但是,他们没有放弃斗志和希望,“与洪泽湖共存亡”成为大家共同的誓言。他们迅速成立中国共产党洪泽湖临时工作委员会,推选七地委敌工部部长姚克为工委书记,确立了武装长期坚持洪泽湖上斗争的方针。

工委成立后立即开展工作,一方面,疏散老弱和非战斗人员,把他们分批送上陆地,到敌占区分散隐蔽下来;一方面,成立洪泽湖军事指挥部,将精锐人员统一组编武装,利用洪泽湖湖面广阔、滩多水浅、水草较多以及群众基础良好等特点,开展机动灵活的水上游击战争,猛烈打击进入洪泽湖区域的敌人,一次次粉碎敌人下湖“清剿”的企图。

为了适应斗争,工委积极开展地下斗争, 在敌占区设法建立地下党组织,并建立情报站,不断为工委和指挥部提供敌人活动的基本情况和各种急需物品,为牵制、打击、瓦解敌人创造了条件。

虽然工委尽力补充物资,但湖上的生活依然十分艰苦。敌人把渔民的船只都严密控制起来,甚至一度不允许渔民下湖捕鱼割草,几乎切断了湖上人员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湖上部队一天只能吃两顿,而且只有小麦,几乎没有菜、肉,只能靠捕鱼补充营养。当时,正值隆冬,气候寒冷,湖上人员却严重缺乏棉被。为了御寒,他们采集芦花编成芦花毯子,还编了顺口溜:“武工队,不简单,芦花编成羊毛毯,既挡风,又驱寒,挂在船头当钢板。”当时在吃粮困难的情况下,湖上还有许多来不及撤走的伤病员。为了解决伤病员的生活、护理问题,渔民群众宁可自己不吃也要把粮食省下来让伤病员吃。湖上无法解决药品,为了给伤病员清洗换药,医护人员用仅有的一点盐和油制成盐水、油纱布,为伤员洗伤口,才使得一些伤病员恢复了健康。

艰苦的条件下,人民群众是湖上人员的最大依靠。不管敌人的封锁多么严密,沿湖的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利用下湖捕鱼、割草、砍芦柴的机会,给湖上送情报和物资。在军民的齐心协力下,湖上人员克服了许多困难,战胜了敌人的经济封锁,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斗志和乐观情绪。

湖上坚持两个月,拂晓报社出了近20期的报纸,条条船上都有报看,对士气鼓舞很大。《拂晓报》还经过地下党支部和情报组织,散发到沿湖许多地区,有的还传到盱眙、临淮头的国民党军队和还乡团手里,有的通过鱼商的手散发到邳、睢、铜等地,使敌占区的人们知道洪泽湖还是共产党的天下。40多天过去了,粮食和弹药眼看接济不上了,《拂晓报》的电台只能收不能发,和上级联系不上,几百人的武装在湖上坚持,困难是不难想象的。工委几次派人外出与上级联系都无音讯。最后,工委根据大家的意见,决定再派报社熟悉运东情况的谈一菲和五河县委组织部长柳林通过关系到运东去找华中分局。他们经过不少曲折,终于找到了华中分局,汇报了敌后洪泽湖上坚持斗争的情况。

1947年1月18日,根据华中分局决定,以饶子健、赵汇川、王学武、王烽舞等同志为首组成的淮北挺进支队的七十七团、八十一团、骑兵大队及一部分地方干部顶着刺骨的寒风,从宿迁到皂河之间强渡运河,重返淮北。1月23日,淮北挺进支队立即派两名联络员化装成国民党部队的军官进入洪泽湖与工委联系。当工委负责同志见到他们带来的淮北挺进支队首长的慰问信后,高兴得热泪盈眶。大家知道主力打回淮北后,欣喜若狂,几十艘钢板划子立即起锚扬帆,向成子湖进发。24日,工委几位负责同志和副指挥贺庆在洪泽湖北岸的谢咀和淮北挺进支队首长饶子健、赵汇川等胜利会师,58天湖上斗争结束。

从11月底至次年1月底,洪泽湖湖上武装在缺衣少粮的环境中坚持了整整58天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不仅战胜了敌人,也磨练了自己,为解放淮北地区积蓄了力量,也为将来的建设培养了人才。

融媒体记者 左文东

融媒体编辑 曹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