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走进乡村看小康】江苏涟水:农房改善夯基础 产业配套壮筋骨 乡村振兴呈现“现实模样”

©原创 2021-10-04 08:59

“现在房子条件比以前好多了,附近有全县最大的芦笋基地,我岁数大了不能外出,在芦笋种植基地打打工,一天能挣100多块,还能照顾家里。现在上街购物、出来运动都很方便。”谈到自己生活的新环境,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红窑镇红窑社区60多岁的朱大爷脸上堆满了喜悦的笑容。

白墙灰瓦,绿树成荫,一庭一院彰显水乡特色风光;鸟语花香,小桥流水,一村一景尽显农房改善品位。走进红窑社区,映入眼帘的是优美的田园风光,建筑形态层次分明,村庄布局自然合理,党建服务中心、健身广场、阅读场所、标准化卫生室等功能设施一应俱全。一期建设的38幢三层、4幢小高层共462套住宅,已经全部建成交付。

涟水县农房改善项目——红窑镇红窑社区

2021年以来,涟水县通过学史力行推动工作开创新局面,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农房改善项目实施为契机,凝聚合力,精准发力,加快补齐农村住房短板。截至9月,全县累计完工27个项目、改善1.25万户,提前完成省定改善任务,建成一批“广场果树篱笆、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乡村。大胡社区、浅集社区等5个项目被评为江苏省级示范创建项目,条河社区被命名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省定经济薄弱村成集镇条河村通过农房改善促进土地流转,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实现富民强村,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示范村”称号。

农房改善过程中,涟水县以产业为内核、人文为底蕴、生态为底色、多规融合为支撑,重点打造一批特色田园乡村精品村、示范村,让一座座传统乡村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农村“颜值”越来越高、“气质”越来越好。

大胡社区位于涟水县高沟镇大胡村,是第二批省级示范创建项目,新建4种户型,一宅一院房屋142户,工程于2020年年底竣工。社区南侧是大胡工业集中区,以木材加工、玩具生产等产业为主导,目前已有茂杨木业、澄欢玩具等7家企业进驻,用工近千人,职工月平均工资可达3500元。一河之隔还有常兴工业集中区,可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充分保障周边群众就近就业。

涟水县农房改善项目——高沟镇大胡社区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衡量农民生活幸福的重要标准。为切实提高基层群众收入水准,涟水县在改善住房条件的基础上,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拓宽更多增收渠道,让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提升、钱袋子变得更鼓、生活越来越甜蜜。

芦笋享有“蔬菜之王”的美誉,富含硒、锌等多种微量元素,具有“一抗三降”功效。走进红窑镇春雨芦笋示范园,芦笋长势喜人,农民们正把刚刚采收下来的新鲜芦笋切根、捆扎、包装。“我家就在附近,来这里打工每天收入120元,再加上土地租金,我们过上了幸福的小康日子。”在示范园内打工的村民蔡秀荣笑容满面。

鲜嫩爽口的芦笋成了市民餐桌上的新宠儿

红窑镇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及产业基础优势,大力发展芦笋产业,目前已建成春竺园、春晖园、春雨园、春华园、春禾园5个芦笋基地。涟水特色芦笋科技园位于红窑镇李庄、金城等8个村,于2019年4月启动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亿元,现有种植面积10700亩,年产芦笋4000万斤,年销售额达2亿元,为29个低收入村集体经济平均增收6万元以上,带动19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其中低收入人口370多人,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在此基础上,红窑镇先后创成国家芦笋设施栽培标准化示范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省级芦笋科技园、省绿色蔬菜产业特色镇。

安徽人王崇左是最早把芦笋种植技术引进李庄村的种植大户。近年来,他把种植芦笋的大部分利润用于扩大种植规模,解决了当地许多村民的就业问题。工人们上午采收芦笋,下午进行分拣,一天下来可以挣到100多元。

居住环境不断提升

农房改善极大提升了农民生产生活品质,产业壮大为村民打工增收提供了广阔舞台。涟水县正充分抢抓农房改善的机遇期和窗口期,加快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芦笋等特色产业品牌,让基层群众享受更多惠民福利,为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融媒体编辑 潘永勇

责任编辑 高尚杰

“现在房子条件比以前好多了,附近有全县最大的芦笋基地,我岁数大了不能外出,在芦笋种植基地打打工,一天能挣100多块,还能照顾家里。现在上街购物、出来运动都很方便。”谈到自己生活的新环境,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红窑镇红窑社区60多岁的朱大爷脸上堆满了喜悦的笑容。

白墙灰瓦,绿树成荫,一庭一院彰显水乡特色风光;鸟语花香,小桥流水,一村一景尽显农房改善品位。走进红窑社区,映入眼帘的是优美的田园风光,建筑形态层次分明,村庄布局自然合理,党建服务中心、健身广场、阅读场所、标准化卫生室等功能设施一应俱全。一期建设的38幢三层、4幢小高层共462套住宅,已经全部建成交付。

涟水县农房改善项目——红窑镇红窑社区

2021年以来,涟水县通过学史力行推动工作开创新局面,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农房改善项目实施为契机,凝聚合力,精准发力,加快补齐农村住房短板。截至9月,全县累计完工27个项目、改善1.25万户,提前完成省定改善任务,建成一批“广场果树篱笆、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乡村。大胡社区、浅集社区等5个项目被评为江苏省级示范创建项目,条河社区被命名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省定经济薄弱村成集镇条河村通过农房改善促进土地流转,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实现富民强村,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示范村”称号。

农房改善过程中,涟水县以产业为内核、人文为底蕴、生态为底色、多规融合为支撑,重点打造一批特色田园乡村精品村、示范村,让一座座传统乡村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农村“颜值”越来越高、“气质”越来越好。

大胡社区位于涟水县高沟镇大胡村,是第二批省级示范创建项目,新建4种户型,一宅一院房屋142户,工程于2020年年底竣工。社区南侧是大胡工业集中区,以木材加工、玩具生产等产业为主导,目前已有茂杨木业、澄欢玩具等7家企业进驻,用工近千人,职工月平均工资可达3500元。一河之隔还有常兴工业集中区,可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充分保障周边群众就近就业。

涟水县农房改善项目——高沟镇大胡社区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衡量农民生活幸福的重要标准。为切实提高基层群众收入水准,涟水县在改善住房条件的基础上,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拓宽更多增收渠道,让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提升、钱袋子变得更鼓、生活越来越甜蜜。

芦笋享有“蔬菜之王”的美誉,富含硒、锌等多种微量元素,具有“一抗三降”功效。走进红窑镇春雨芦笋示范园,芦笋长势喜人,农民们正把刚刚采收下来的新鲜芦笋切根、捆扎、包装。“我家就在附近,来这里打工每天收入120元,再加上土地租金,我们过上了幸福的小康日子。”在示范园内打工的村民蔡秀荣笑容满面。

鲜嫩爽口的芦笋成了市民餐桌上的新宠儿

红窑镇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及产业基础优势,大力发展芦笋产业,目前已建成春竺园、春晖园、春雨园、春华园、春禾园5个芦笋基地。涟水特色芦笋科技园位于红窑镇李庄、金城等8个村,于2019年4月启动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亿元,现有种植面积10700亩,年产芦笋4000万斤,年销售额达2亿元,为29个低收入村集体经济平均增收6万元以上,带动19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其中低收入人口370多人,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在此基础上,红窑镇先后创成国家芦笋设施栽培标准化示范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省级芦笋科技园、省绿色蔬菜产业特色镇。

安徽人王崇左是最早把芦笋种植技术引进李庄村的种植大户。近年来,他把种植芦笋的大部分利润用于扩大种植规模,解决了当地许多村民的就业问题。工人们上午采收芦笋,下午进行分拣,一天下来可以挣到100多元。

居住环境不断提升

农房改善极大提升了农民生产生活品质,产业壮大为村民打工增收提供了广阔舞台。涟水县正充分抢抓农房改善的机遇期和窗口期,加快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芦笋等特色产业品牌,让基层群众享受更多惠民福利,为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融媒体编辑 潘永勇

责任编辑 高尚杰